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话说“五日节”

2014-05-28 09:21:23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贾枚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五月节、龙船节、浴兰节、五日节等,据统计全国各地有二十多种名称。过端午节的日期大多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与春节、中秋、清明都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现在又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2009年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的“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各地多有不同,流传最广的当属“屈原说”、“伍子胥说”和“曹娥说”等三种。

  第一:屈原说

  屈原,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遭迫害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祖国即将灭亡,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这天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生命谱写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想把他打捞起,还拿出备好的饭团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饱食后不去咬屈原身体。一位老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二:伍子胥说

  江浙一带流传,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冒死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在吴越之战中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认为越人奸诈,建议斩草除根,彻底消灭越国,不留后患。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陷害子胥,夫差听信馋言,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灭越的建议,还赐子胥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牛皮袋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曹娥说

  端午节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曹娥是浙江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找寻父亲尸体。过十七天,仍不见父尸,遂在五月五日也投江殉父,五日后曹娥尸体背着父尸一同浮出水面。此事相传至县府知事,为表彰曹娥孝心为之立碑,曹娥投水的江因此得名曹娥江。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其实最初是我国东南地区吴越和闽族人祭龙的节日。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考证:吴越闽地族人畔水而居,早就有对龙的崇拜,在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现在端午节习俗中划龙舟、吃粽子、缠彩线等都是这种崇拜的遗风,所以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可见不论哪种传说,端午节的精神意义都是宣扬爱国、忧民、忠诚、孝道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因此端午节又可称为爱国节、孝顺节、诗人节、女儿节等,精神内涵富有正能量,值得充分发扬。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