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我家书之三味

2014-03-26 11:56:13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翁智敬

  说来也奇,整个家族里里外外都和“书”沾亲,写书、编书、卖书、教书都有人在从事,几成一条产业链。三作家在写书,一表弟在出版社编书,家内开书店卖书,教书的人数更是众多——从幼儿园可教到大学、从国内教到国外。

  人之与书,大体是“读书——买书——藏书”,姑且称之“书之三味”。

  书总是要读的,再不济也要完成“九年义务”。至于十年寒窗、埋头题海,头悬梁锥刺股,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苦读四诗,勤背六经,考场兜售,狂挤独木桥,把读书当做敲门砖以遂父母之恩、教师之情、自己平生之志,那就另当别论。心中发芽的不过是宋真宗的“励志”劝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种性灵被“功利”抢劫,灵魂被“出仕”绑架,读书哪来闲情与乐趣?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也要看所读的是什么书,如果读的尽是“理化生”“语数外”“史地政”,还能有书卷气可言?真正的读书之乐,应是一缕清风就着半盏香茗,关掉手机,涤尽烦琐,满心闲适,面对半壁书架上的古圣先贤、成群名家,帝王似的随意点唤: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联袂而来;亚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遥廊下的讲话对您重述;莎士比亚可以把他的戏剧为您独演;可以聆听苏格拉底畅谈理想园;可以走进张爱玲的精神荒原;可以和三毛去一趟撒哈拉沙漠......随着一张张翻过去的书页上天入地,遨游古今。

  开卷有益,可书从何来?小时候,吃都成问题,几本《三侠五义》《隋唐传》《雷锋》小人书就是孩子的全部私产,常常是吝啬而慷慨地以物易物,交换小人书看,害得小人书是缝缝又补补。工作之后,去蓄谋已久的书店搜书,挤在人群里那是一种享受,不慌不忙地浏览,好像在欣赏无限的风景,更像是牛儿在蓝天白云下悠闲吃草。可冷不丁抬头,却见店员眼睛紧紧地盯着您,似乎我是在蹭空调、玩免费,或是窃书不算偷的雅贼?罢罢罢,还是走吧,免遭人嫌,空手而回是常有的事。幸而现在网络发达,买书就方便的多了,亚马逊、当当网、卓越、淘宝等网站都可淘到打折图书,想要什么书搜一搜即可,这对我这钱包不鼓囊中羞涩的“经济有限公司”来说大有益处。几本放在床头,几本置于案几,随时可读,不亦乐乎。

  买书渐多,该给个安身之处。可房价高企,人书争夺有限空间,如何和谐,令人烦恼。本想有一间书房,四壁图书盈满,便可以顾盼自雄,酸溜溜的自叹“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可终归书是书,人是人,书可藏于床下柜内,人总该有处吃喝拉撒。于是,因简就陋,把想看的要看的爱看的书挑出来,摆放在客厅壁橱上,不期然而然地生出一道风景,但烦恼也不期然而然地接踵而至。亲朋好友到访,在客厅随手抽书翻翻看看,临走言之凿凿看后即还,可常常是有借无还,催之又伤感情,久而又忘了谁借,成无头悬案。家藏虽无孤本善本,但全书一套借去一本,久假不还,成了残本缺本,甚是可恼。真想贴一告示,上书“老婆书本恕不外界”,但有贼心无贼胆,终无行动。如若一夜暴富,定学——明朝虞参政,把书贮之一楼,在池中央,小木为彴 ,榜其门曰:“楼不延客,书不外借。”遗憾的是不识投机倒把,尚无横财,怎富?

  其实,买书也好,藏书也罢,都是为了读书。但如染上书癖,呆头呆脑,端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一个,那就不好玩了。书要钻进去,还要跳出来。朱晦庵不是有诗佐证——“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