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常回家看什么?

2014-01-26 00:14:2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王育忠

  每当《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旋律响起来,我相信许多人都会唤起心底那份温暖的骨肉亲情。这首歌之所以那么牵动人心,说穿了,就是反映了当下养老所面临的困惑,即一些子女对父母只重视物质养老,而忽视了精神养老。

  显然,父母有精神慰藉的渴望,作为子女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处理好物质赡养与精神养老的关系,不能把养老单纯看作是给钱、给物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要给老人一个舒畅的心情。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对单独居住生活的老年人,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和问候。孝敬父母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真意,虽然物质赡养不够富裕,但是能够多陪伴父母,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所谓“寒门出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精神养老是区别于物质养老的一种养老形式,是老年学研究的一门新课题,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抚慰、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知识教育、自我实现等方面。据调查,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上,时下有95%的老人表示晚年更需要精神慰藉和精神关怀。老人最害怕家人嫌弃和无人关心照顾,希望有一个舒适安逸、亲切欢乐的生活空间。因此,在老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其精神需求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古人云,鸦有返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子女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对老人而言,都是极大的安慰,都是非常的幸福,它蕴含着亲情的无限甜蜜。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把“生活的烦恼”带给妈妈,却不想想父母的孤独和寂寞,不问问父母有没有烦恼;如果我们仅仅限于倾听妈妈把累积老年生活中许多鸡零狗碎的苦衷面对唯一的倾吐对象时发出的“唠叨”,而不采取措施化解这些苦衷;如果我们仅仅享用爸爸为自己准备的“一桌好饭”,仅仅陶醉于想起来就垂涎欲滴的“我家特色菜”带来的美妙口感,却没有给父母带去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慰问,这些,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常回家”,对那些年迈又生活困难的父母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而天下做父母的谁不希望子女有出息?哪个做父母的不是从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精心抚育孩子,砸锅卖铁也要培养孩子读书,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为社会也为家庭做出贡献。“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那些渴望儿女亲情却无缘与子女谋面的父母的无奈,是他们降低门槛要儿女归来的痛切呼唤,是父母舔犊情深的曲线宣泄!客观上说,即便父母很有钱,养得起“坑爹”的孩子,也指望“儿女为家做更大贡献”,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皆然。

  因此我觉得,做子女的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应该多给妈妈说一些开心、快乐、幸福的事情,不要把生活的烦恼带给妈妈爸爸,要为爸妈解愁分忧,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做些贡献,做些实事。这不禁使我想起《回娘家》那首歌,那位媳妇匆匆忙忙回娘家,不仅表现出想很快见到父母的急切心情。而且“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打扮的漂漂亮亮,绝不是要把生活的烦恼带给妈妈;她“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绝不是要回家当“啃老族”,要爸爸去张罗一桌好菜;她“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这将会给老人带去多少天伦之乐?虽然路上不巧遇上一场大雨,“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胭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飞了一只鸡跑了一只鸭,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但还是义无反顾,爸爸妈妈见了一定还是很开心的。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