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纸读福清

2013-11-25 00:29:5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严天生

  在北方,收到《玉融文化》,我好像是收到了故乡的消息。

  一方面,是因为离开福清三年,《玉融文化》唤起了我对福清生活的回忆;另一方面,是可以读到那么多旧友的文字,心中无限喜悦。

  2013年10月创刊号《玉融文化》本身,外观设计、印刷和装帧质量已经超出了许多老牌的地方文艺杂志,与杂志内容相得益彰,从里到外都充分展现出玉融文化实力。尤其是全彩印刷,相比较其他知名文艺杂志的黑白版,又明显上了一个档次。而里面氤氲的文人情怀,笔墨文字,更让人大饱眼福。不得不说的是,福清作为这片闽中的一方文脉,《玉融文化》依此而文化繁盛。

  读完本期刊物,《融食品美》栏目里辛笛先生的回忆文字《起家粿及其传说》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那种离乡背井、思念故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辗转难眠,流落异乡的心情跃然纸上,记得文章里的那一段话:起家粿软糯适合,酸甜可口,香气袭人。以前多为农家节日自制食品……但起家粿作为福清地方独特的节日食品,却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我在京城生活,对故土的眷恋,与辛笛先生的心情不谋而合。《融史钩沉》栏目里,田由先生的艺术人生大放光彩。令人感概的是,福清这片土地人才辈出。这个栏目是《玉融文化》最出彩的一个栏目,更应该深入民间,多挖掘本土文化,这样,《玉融文化》才是最本土,又是最具有文化气息的。

  《融贤辨迹》栏目,我想大部分读者都是喜欢的。不管是耄耋俞达珠先生,还是年逾古稀的郑敬平先生,两位在福清文艺界,出类拔萃,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去多了解,而《融贤辨迹》正好给读者开启了这样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除了对艺术家充满敬佩之外,我认为福清的山山水水更是培养层出不穷艺术家的沃土,也为自己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两位先生的文字,很显然,写出了一个男性的视角,男性的气概与含蓄,确实充满智慧,文字曼妙,值得细读。

  同时本期的《玉融文化》挖掘了各类题材,每一篇充满感慨的文字都让人感慨。《城隍文化与福清城隍庙》、《龙江考》两篇文字,短而有力量,直抵内心。《吉云街与戴祥滋先生》读起来却充满了苦涩,这些文字都是温暖的,给人感动,我想,在每一期的《融侨说杰》栏目都应该多一点让人温暖的文字。《融景探胜》栏目中对左华唐、林之的文字进行详细探究,值得品读。

  读《玉融文化》是幸福的。毕竟,作为创刊号《玉融文化》的见证人之一,总是有某种情结,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常有情怀。

  如果真要有建议的话,首先,希望《玉融文化》每一期都能够有一个好的选题。其次,多立足于福清本土的文化,走向民间,挖掘底层的文化,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在每一期推出的文学之星,可以在展示作品的同时,多一些评论和点评,以利于培养本土作家,发掘文学新人。再者,在《融史钩沉》栏目可以增设一个文化话题,比如“60后文学”话题等,以文学沙龙的形式各抒已见,形成一种文化争鸣与碰撞。

  这样,一是可以发现底蕴丰厚的福清文化如何在福清大地开花结果,二是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们内心必然强大,三是实质是福清人内心强大的精神写照。这也恰恰印证了封面上前述观点:内部刊物不仅承担着薪火相传的必要性,按照艺术生命周期,内部刊物还肩负起典藏地方史料的重要性。这样更完美了(纯属个人意见)。

  最后,期待有更多的好文章呼之欲出。祝愿《玉融文化》越办越好!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