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渔溪苏田蔗楼

2013-07-10 08:54:2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林民镒

  苏田是渔溪镇一自然村,历史悠久,《闽中记》就有苏田里记载,迄今有千多年历史。这里土地肥沃,有龙潭瀑布下游的竹溪溪水穿村而过,水源丰盛。苏田离渔溪镇区仅一公里,临福厦公路,交通便利。因此,自古民间作坊项目较多,除榨蔗制糖外,还有榨油坊、砖瓦窑等。苏田种植甘蔗,同种蔗的还有南山、霞楼、岳前、莲池、后井、荔枝兰、石竹村等10多个自然村。这里榨蔗制作红、白两种糖,产量50吨左右。解放前,这里最为声名显赫的是渔溪镇最大的制糖作坊——“苏田蔗楼”。

  “苏田蔗楼”为本村先贤林敦朋先生创办。林早年侨居印尼泗水谋生,1934年回国,后在当时渔溪镇最大商号“建光”京果店当店员。他看到渔溪镇食糖都从外地进货,感到当地资源未利用,让利给别人,深感惋惜。渔溪是当时福清五大镇之一,有郎官古渡,东临大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商埠重镇,为何本镇不能办糖厂产糖呢?他的想法得到“建光”老板胡鼓励、支持和帮助。于是,林敦朋回苏田筹划办糖厂,一方面组织乡人到制糖业较发达的莆田、仙游考察学习种甘蔗和制糖技术,一方面建造五百多平米的制糖车间,另又腾出一亩多杂地作榨甘蔗工场。他又从莆田、仙游引进良种,指导村民更好种植甘蔗。经一年多努力,1940年冬季,苏田民间制糖作坊创办成功并投入榨蔗制糖生产。

  作坊为两部分,一是榨蔗工场,二是煮糖厂房。前者一亩多地,主要设备为两粒千斤重圆形石碾组合体。石碾高60公分,圆周长220公分,直径69公分,中有四方形轴心槽孔,上端固定在装板上,下端装接在榨蔗石盘上。石碾上端三分之一处一圈凿有16个轮齿,每轮齿一个榫眼,榫眼5公分见方,内塞一方形硬木块,防止磨损,突出如齿轮状。下端三分之二为平面。轴心装在厚10公分、宽80公分、长2.5米的装板上,装板固定在两根高1.2米的石柱上,使两粒千斤石碾平衡稳定。再用一根长4.5米、直径20公分松木做拉杆,一头连接石碾上端轴心,一头连接牛扁担上,依靠牛力拉动使两石碾向相反方向转动。榨蔗师傅手持甘蔗立于石碾前,夹甘蔗于石碾缝间,随着牛力顺圆圈拉动,甘蔗一轧而过,经挤压,榨出蔗汁,从石碾往下流在装置的石盘上,再用蔗汁木桶接满抬回煮糖厂房。一根甘蔗反复要轧三、四道方能榨干。每次用两头牛拉,主人在牛的牛角挂遮眼布,防止牛晕倒。

  后者面积约200平方,一个煮糖灶台,上面排列六口煮糖铁锅。煮糖灶口设在厂房外,为深两米宽五米见方的大土坑,人员凭借梯子上下。灶口上方搭铁架,上堆放榨干的蔗粕,依靠灶口热量将蔗粕烘干,再作为煮糖燃料,这样更节省成本。

  灶中六口铁锅,两口煮糖,一口盛蔗汁,一口存放清除蔗汁杂物后用以备煮的糖汁料,一口装水。干净蔗汁入锅后猛烧至沸腾,蔗汁越煮越稠。掌锅师傅多是兴化人,根据蔗汁数量加适量石灰中和。起锅前,掌锅师傅还在糖浆中加少许茶油,使糖色泽鲜艳好看,口感更酥润。掌握火候十分关键。等到锅内糖浆含水量在十分之一左右时,就可以起锅。煮糖师傅盛一碗凉水,卷起袖子,先将手浸于凉水中,然后快速赤手伸入沸腾的糖浆,挖出一小团糖浆,再快速放入凉水中浸凉,用手揉搓片刻,一粒略带温热、糯润香甜的“糖蛋”就出现了,再用指头轻轻一捏即成碎片。至此说明可以动手起锅。

  糖浆起锅后要让糖板块成形,先在地上放一直径约两米、边沿高5公分的竹箩,倾倒上糖浆,再摊平,厚约一厘米。晾两个小时左右凝固后,用铁钯将糖板划成二十厘米见方的小块。最后,在箩下放上特制的圆形木棍,在席子底下平稳滚动。已成型坚固的板糖,片片分离,成为商品了。苏田蔗楼所产红糖板色黄、味香、口感好,这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水土条件以及兴化师傅煮糖技术很有关系。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