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端午过后再说“粽”

2013-06-28 09:38:2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贾 枚

  端午节的节俗中,除了划龙舟(福清称“扒龙船”)外,吃粽子怕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了。粽子这种小吃,是中国特有的食品之一,它化平凡为神奇,把普普通通的大米、黍米加工成富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不能不令人赞叹我们民族的智慧。

  据史料记载,粽子的出现可能在东汉,那时粽子多以黍米为主料,用茭白叶包成羊角形的称“角黍”,把黍米放入竹筒内蒸熟的称为“筒黍”。后来,才有用糯米代替黍米箬叶换下茭白叶和竹筒包成的粽子。

  粽子全国各地都有,其中嘉兴的咸粽和厦门的肉粽最为有名。嘉兴咸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火腿、虾皮等作料包成枕头形。厦门肉粽是在糯米中加咸肉、香菇包成三角形。比较大众化的粽子则多加糯米中加入花生、玉米、豌豆之类。吃时再蘸以白糖。现时,商家为招揽顾客、吸引眼球,把粽子口味更扩大成千奇百怪,除了枣泥、豆沙、咸蛋黄之外,甚至有包入干贝、鲍鱼之类的所谓“高端粽子”。

  粽子原是端午节节令食品,一般人仅在端午节前包粽子,除了自己食用外,也有相馈赠的习俗。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时许多地方商家都在平时供应粽子,成为商品。一些深谙商道社会生态的商家,甚至仿效前些年兴起的月饼高档包装的手段,推出高档包装的粽子,美其名为“礼品粽”。这么一来,五七个普通的粽子,加上精美的外包装,一下子便身价倍增。一些人为了昧官倚商,也热衷于以“商品粽”作为礼品,在端午节里馈送以广布人脉。好端端的传统节日美食,便蒙上了一层污俗之气。

  福清地处缺水的海陬,自古水田面积小,乡人多不种产量不高的糯稻,故以大部分地区和人家端午节是不包粽子的,仅在县城及近郊、东张、渔溪一带有包粽子的习惯。所以乡谚“初一钉门葱,初二起驾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看龙舟”中并没有包粽子之说。现在生活好了,家家户户除了自己包粽之外,还有很多人上超市购买现成粽子。所以现时五日节食粽已经很普遍了。但粽子是水煮后的食物,虽然加了食碱,但亦容易变质,尤其是在五日节时节季节入夏,气温升高,特别容易变质,如不入冰箱,恐怕二三天就是变质。记得前年,有朋友盛情转送“礼品粽”一盒,十分珍贵,谁知因为辗转多日,打开时已经严重霉变,成了垃圾箱“宠物”,十分可惜。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