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千古沧桑话融城(5)

2013-05-15 10:03:39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曹于恩

  五

  说到融城的街巷房舍建设,也各有其历史渊源。

  明代,富豪巨贾云集融城经商,集市活动频繁,生产力发展,大兴土木,兴建一系列新屋大屋,出现多座“三落八扇”、“五落八扇”大屋,尤是东巷、楼锦霞一带建筑规模更为突出。“十五落”,就是明万历年间(1574—1619年)建成的3幢相连五进的房子,共十五进;官驿巷修建豆区园,为叶向高花园兼书院。明万历三十四年至四十三年(1606—1615年),在瑞亭村东南一座小孤山上修建瑞云塔,传说卜基之日,五色云从太保山而来覆其上,烂漫辉映得名,因与利桥紧连,又称利桥塔,为福清标志、象征;将原建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的龙首桥,因桥与南门相直,面对县衙,为堪舆所忌,移建于瑞云塔南,仍名龙首桥;为求好兆头,俗称利桥,利桥街因之得名。明崇祯元年(1628年),叶向高后人为纪念叶两次入阁主政建造黄阁重纶坊,位于利桥街东段,与瑞云塔遥遥相对。

  到了清代,融城7街36巷已基本形成。7街是渔市街、宦街、小桥街、后埔街、产塘街、水陆街、大北街;36巷是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石狮巷、道人巷、后巷、十五落、楼锦霞、假山巷、官驿巷、桧亭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学前、学后、官塘墘、西塘、金井园、参府前、福塘墘、较场埔墘、五德堂。

  融城最早的街道是渔市街,当年处于江滨地带,顾名思义是鱼虾等海产品集市的街。街道泥土地面,矮屋相连,十分狭窄。店铺木屋结构,发生火灾多次。经不断改建、扩大,延伸出宦(横)街,为融城一条主街,后改名为“一拂街(路)”,为纪念北宋融籍名人郑侠(1041—1119年)为官清廉,离任返乡时行装只有文房四宝、书籍和一把尘拂。这街名沿用已有八九百年。邑人还在西门建“郑公祠”,在一拂路旁建一拂公园(原称街心公园),并立郑侠塑像一尊,以志纪念。

  宦街东端、东门北,旧时有一条“学前街”。那里有孔庙(在今城关小学内),左右大门侧面百步外有两碑石,上刻汉满两种文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孔庙旁为“明伦堂”(原学宫所在地),是秀才们的求学场所,大厅前有水池,池上有拱桥,栏干逶迤,池旁种柳,故称柳池。相传清兵入城时,这里300个秀才义不投降,各站在柳池旁,齐声喊道:“不做贼子,愿留忠魂,池水有应,伸臂来从!”300个秀才一起跳下。顿时池水溅起3尺水花。次日晨,一个菜农仍然挑菜来到门前叫卖,却不见有人出来,走进一看,浮尸满池。他淌着眼泪说:“相公们都死了,留我干什么?”他义无反顾跳下去,凑成301个死难忠魂。今“学前街”的名字尚在,柳池早已填为平地,旧迹难觅,忠魂永存。

  小桥街,因街口有座小桥(已废)而得名。民国时,曾为纪念明内阁首辅叶向高(号台山)改名为“台山路”,为当年融城相对繁华胡街道。街道两边店屋为木屋结构,除木行、京果各两家和中药店一家外,多是打铁、打铜、补锅、理发和染店等手工艺小店。街宽仅3米,店屋出檐处用木板或白铁皮作为雨盖,中间几为“一线天”。遇年节,用白布把整条街道上空遮盖起来,称“漫天”。店屋是木屋结构,秋高气爽时节,火患频仍,每次烧毁店屋少则几家,多则几十家。有一年,火灾达9次之多,人们谈火色变。街道用五六尺条石横铺,凹凸不平,加之瓦砾垃圾到处堆积,遇雨天,泥泞难走。民国21年(1932年),县政府拨款修建小桥街,拆除旧店铺,路面拓宽到5米多,因路面只铺一层薄薄的水泥,第二年就破裂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拨款用方块石铺设街道路面;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9月,又拆迁两边店屋,疏浚下水道,铺设水泥路面,两旁种树绿化。

  后埔街,原是土路,崎岖不平,雨天泥泞难走。民国24年(1935年)邑人请求用废弃城石铺路,因缺乏资金不能付诸实施;次年,侨胞戴祥滋捐资铺设自小北门泗洲佛前至渔市街边整条街道。邑人为纪念其功德,曾以其表字命名为“吉云路”,并立碑志之。

  “文化大革命”期间,搞所谓“一片红“,融城7街1路32巷被更改名称,1979年才恢复订正。

  改革开放后,融城掀起改建、扩建、新建街道高潮。其中新建、改建元洪路、清荣大道、江滨路等城区道路、巷道253条;新建、改建玉融大桥、南门大桥、清荣立交桥等7座桥梁;建成玉融山公园、新亚乐园、茶亭公园、文化体育公园、西圣公园、江滨公园、解放公园等13座公园以及多处停车场、多处农贸综合市场。改造后的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千年古邑融城旧貌换新颜。(完)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