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千古沧桑话融城(3)

2013-04-10 10:49:28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曹于恩

  县署南面宽阔的龙江,经过数十年、数百年泥沙不断淤积,水域面积逐渐缩小,平地面积随之逐步扩大,融城地域就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北往南不断推移。

  这从街巷地名可看出。杏园衕,就是因溪水、江水南撤后长有杏树成为园林而得名。小桥街,接近南门兜的东边通向玉斗园处有条河名叫“养子河”,河上有座长不及丈、宽不盈尺的小桥名“养子桥”。相传,利桥未建时,元宵节新娘图吉利(得子)就要过“养子桥”;因桥特小,后人又把养子桥改称为小桥。湖滨下(霞)在融城西南侧,那里原有一个大湖,湖里种荷花,湖边种竹,风景秀丽,明大官员夏裕,就选择在湖边的竹林中,营造大墓,夏裕死后不知多少年,城墙扩充至湖滨下,把夏墓围在城墙内;清末夏墓中石桌、石椅、石马、石人等都完好无缺,而湖水却已干涸,只剩环城河道下面的水流,那地方因而名湖滨下,“下”与“霞”方言谐音,改为雅称“湖滨霞”。水陆街,顾名思义是有陆有水之街,它与西城内门直冲,北为观音堂坡地,南为上巷、湖滨霞低洼地,东接产塘街较高地前面都是水,通向龙江;水陆交界处有个渡头,称水陆渡,在今之西大街上半段,渡上架有六孔石桥,俗称“六门桥”,后由于环城河久不修浚,泥沙淤积,原来水洼地都变为陆地,渡头因之而废。

  上述可看出融城江水南撤、陆域向南推移的历史痕迹。到明代,小桥街口——深巷口——湖滨下(霞)——水陆街处于江滨地带,为龙江北岸。

  福清置县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854年间,融城一直是“有治而无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为防倭患,始修城墙。城墙北自玉屏山右侧起,向南移行接大北门,沿凤凰山麓、观音堂边到西门,南行经湖滨霞到南门,转向东北沿东门河西侧到小北门,再转向西行经北坛,接玉屏山城墙,此为城墙范围。城西有大北溪,南有天地坛渠道,东有东门河,形成自然的护城河。城墙又经多次修茸(增高)至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国民政府以“攻守便利”、“城池沦陷后易反攻”等为由,拆毁城墙,这座城墙为防倭而筑,为抗日而毁,存在384年。(未完待续)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