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翁承赞江阴留美名

2013-04-10 10:47:4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翁发喜

  唐天佑四年时(公元907年),哀帝退位,后梁政权建立。至贞明四年(918年),朱全忠为其三子所杀,局势动荡不安。那年,翁承赞刚好六十岁,获准退休回闽,王审知即留他在身边为相,辅佐处理日常军国大事。王审知身后,他辞职离开福州,不问政事,同一些僧侣谈玄说道,曾一度重游江阴。其长子翁玄度卜居江阴银坑,父子常有来往。其子后来成为江阴翁姓始祖。翁承赞闲居闲山闲居院时,做过鲜为人知的三桩好事,在江阴留下美名。

  一、变卖御赐玉带济灾民

  当时,适逢经年大旱,闲山附近七景(坑)底(即今之内坑、外坑、北门、南门、后庄、梨家底、后陈、前园、山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他见状,即与夫人王郡主研究决定将一条十分珍贵的玉带卖掉,拿出一笔巨款,赈济灾民,民感其德,曾立祠于闲山,纪念他的功德。

  闲山寺院到了元代,为兵火毁于一旦,至明代后一直废为残垣荒蒿。开放改革的1991年,翁承赞裔孙女、旅星侨胞翁宝宋,为了宣扬祖德,捐资20万元,重建闲山寺院时,挖掘一块高3米、宽90公分石碑,是清嘉庆辛酉年(1801年)端月,当院僧师烈持斋撰追述院史,确凿记载:“闽王朝,有檀樾翁承赞郡马归。时七景(坑)大旱,郡马又以御赐玉带为价,捐资佛堂,赈灾民,救众生于水火,民感其德,立祠宇内,以祀千秋……”上述民间传说,与石碑记载史实吻合。

  二、慷慨解囊筑堤防海啸

  当时,大旱之后,海啸往往随之而来,江阴莆头村与高岭村之间一片约2000余亩的良田良园,常遭海啸之害,农作物颗粒无收,高姓和林姓村民均生计无着,逃荒流落各地。翁承赞见状又怀着恻隐之心慷慨解囊,拿出一笔巨款赈济,发动两村民众筑堤围垦,并常年加固,确保旱涝有收成,使村民生存有了依赖。莆头高姓村民,曾聘请高手画师,在其高氏宗祠各扇墙壁上,绘画翁公行善有关好事,以歌颂翁承赞的丰功伟绩。

  三、扶楚宇修佛堂业丕振

  江阴闲山闲居寺院,虽始建于唐天成二年(公元837年),然历唐末离乱,楚宇渐倾。翁承赞每到江阴闲居此院时,目睹寺院颓败惨状,于心不忍,又捐资佛堂,一次又一次进行装修补缮,使之朝钟暮鼓,佛事日盛。到了元代,迄至明代,闲山闲居寺院虽然成为一片废墟,而梵宇内的翁公祠堂为七景(坑)老百姓倾力保护,保持完整,历受乡民祀拜。这也是石碑上文字可考证的。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