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萧红的世界

2013-03-20 09:41:22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范海霞

  在现代中国妇女里面,有四个人曾经以她们的作品让李健吾心折:“一位是从旧礼教里冲出来的丁玲,绮丽的命运挽着她的热情永远在向前跑;一位是温文尔雅的凌叔华,像传教士一样宝爱她的女儿,像传教士一样说故事给女儿听;一位是时时刻刻被才情出卖的林徽因,好像一切的历史性的多才多艺的佳人,薄命把她的热情打入冷宫;最后一位最可怜,好像一个嫩芽,有希望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虫咬了根,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我说的是已经证实死了的萧红。”

  李健吾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以为林徽因已经香消玉殒,实际上她没有那么薄命。却是萧红,早早离世了。

  于我而言,萧红的特别之处,不仅是其文学,更有其经历,她曾停留过的欧罗巴旅馆,她曾步行过的中央大街,她曾居住过的商市街,她曾游玩过的松花江,她曾戏耍过的太阳岛,她曾吃过的大列巴……这北国冰城的一切,对来自东北供职于福清的我,都遥不可及却相当熟悉。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这是个寂寞、沧桑、孤独、痛苦的灵魂。暂别萧红的世界,我竟然有些暗喜,因为《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几部经典小说营造的都是阴霾气氛,透骨的悲哀,深沉的悲剧。她一直在作品中反复悲怨群体的卑琐、愚昧和麻木,反复慨叹人类生命价值与尊严的沦落,反复陈诉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人格的缺失。作为鲁迅一手提拔过的弟子,她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才华,被恩师列为最具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的确有很大张力,有许多阐释的空间。读她,确实感到与鲁迅有不谋而合的味道。但是她没有鲁迅那么深刻。她还太年轻,有许多东西,她感觉到了,却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她有独特的讽刺和幽默,有独特的抒情化笔调。但是,她却总停留在感性层面,难怪有人说她行文常在没有传达清楚旨意时便戛然而止。她本是可以深刻的,奔波的生活,有限的人生行程却使她来不及深刻。

  萧红的幕落得真的缺少诗意,如果张爱玲的幕落得悲凉,那么萧红的幕落得便是悲惨。都说萧红悲情,似乎生命里只有萧军曾给予过她短暂的安全和快乐。但她不仅仅是悲情。我是喜欢萧红的,敏感的,愚蠢的,情绪化的,有点自虐的萧红。她实在是个任性的孩子。不然萧军怎么会说:“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她和萧军的离异,我想不完全是萧军的错误。在香港住院,她若不是坚决要求手术,若不是执拗地离开医院,也许就不会在颠簸流离中遽然逝去。对死的恐惧,对生的渴望,助长了失当的举措,反而加速了她的消亡。女性意识觉醒的理性,以生命诠释抗争价值的任性,其中难说不存在悲剧性格的成分。

  然而,个人生活和宏大的叙事模式一样,都只是用某种形式表现了这个世界,并无优劣之分。一切都是一切的罪孽和福祉。虽是地主家庭叛逆的女儿,但若不是身世之感、爱情不幸,若不是经历过长期的饥饿寒冷、居无定所,她怎么会如此关注自己的生活?她停留在自我的世界里吟哦,悲惨的女性主角反复出现在作品中。在继承五四传统的道路上,妇女解放与女性自觉成为她不断追求、呼唤的主题。萧红的挣扎,是植根于女性命运的挣扎。她正是鲁迅笔下的娜拉。但她还没来得及走出这个世界,她的文学正如她32岁的生命一样,还没有飞远。不过,烟花般鲜活的生命里,她留下100万字的作品,绚烂的一刹,成为永恒,她因年轻而完美。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萧红其人其文,在最辉煌的时刻落幕,给人无尽的惋惜和联想。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