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美国医院的志愿者

2012-08-29 09:29:5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林星

  2011年11月,我应邀赴美国芝加哥出席第75届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会后应邀到俄亥俄州参观访问了三家医院。因为我们医院正在建设新院,想借鉴美国医院的先进硬件,然而,活跃在美国医院的志愿者,却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我参观的第一家医院为俄亥俄州的Dayton市的Joint社区医院,该院是一家约二百张床位的小医院,规模相当于我们的中心卫生院。进入医院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志愿者办公室。一位来自社区的志愿者正为住院病人熨病号服。从满脸堆笑中,我可以看出她今天干得一定很开心。她热情地邀我进办公室参观。采访他时,几个新来的年轻义工们陆续走进来请教问题,他说:“这些义工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从什么都不会成为优秀的志愿者,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医院工作的志愿者也叫社会服务者或义工,活跃在美国医院各个角落。病人们都说他们是天使,总在病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Joint医院的志愿者大都通过医院发放的宣传小册或朋友介绍来医院,有的照顾病人,陪伴病人,有的接电话,整理文件,也有的负责专门的翻译和救助基金募集工作。志愿者组织大力提倡社区志愿者进医院,而医院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志愿者行为。我问他们“为什么来做志愿者?”很多人的回答几乎是相同的,“我在这里很愉快。”就这句话,志愿者们在这里获得友谊、成长、成就感、心灵的慰藉。做志愿者的最低年龄要求是14岁,很多孩子从14岁就开始做志愿者,坚持到上高中、大学,有很多人甚至大学毕业,有了固定工作之后还抽出时间来做志愿者。确实,年轻人做志愿者非常有意义,除了能够学习到如何与年长的人共事之外,还可以学到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及如何接人待物,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很多孩子刚来时都是父母陪着来面试,有的孩子甚至胆小到不敢与他人交谈。而经过锻炼和医院培训,这些孩子很快就适应了环境。有的孩子刚来时听到电话响都不知道如何应对,短短几星期后就都能对答如流,信心十足。他们有的还负责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呢,自由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充分展现了在大集体中迅速成长的个人魅力。

  我参观的第二家医院为俄亥俄州的Miami山谷医院,在医院入口处询问处担任接待员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退伍老兵Hank。他听说我是来自中国的风湿科医生,便热情地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位“老老”志愿者。这第一个“老”指的是他的年龄接近七十,第二个“老”指的是他的志愿工作已做了三十年。满头银发的他身体健康,谈笑风生,从精神和外表都很难让人猜到年纪。他说:“我觉得做义工很开心,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心情好的原因吧。”“如果要谈我们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我想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三十年前,当Hank刚来到Miami山谷医院工作时,医院只有几十位志愿者,如今已发展到每年约八百个,志愿者每年工作时间约16万小时,相当于75位全职员工的工作量。 与青年人比,老年志愿者的业绩也毫不逊色。他们帮助那些不懂英文的人翻译,接电话,接待来访客人,整理文件。老年志愿者经营的院内两家礼品商店每年收入近20万美元,全部捐献给医院作为救助基金。

  俄亥俄州的Kettering医疗中心是我参观的最后一家医院,是上年度全美十佳医院之一。医院的医疗质控科主任Rebekah是位华人,会讲一些汉语,她介绍时不时插入一两句汉语,听起来格外亲切。她觉得,做志愿者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爱别人。通过照顾病人的志愿者,医护人员更能感知病人的伤痛;病人更加理解医生护士的辛劳,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美国医院罕见医生或护士与病人吵架。问她为什么志愿服务之花在美国开得如此灿烂,她认为美国许多人从小在家庭影响下从事教会慈善服务,自然而然形成了志愿服务的习惯;美国历史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几百年前当第一批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来到这片新大陆,没有人帮助他们,他们只能自我帮助。人们出于生存需要,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组织、社团、俱乐部甚至政府。从美国诞生起,志愿精神就已深深烙印在每个美国人心中。而政府的倡导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之间形成的互动,更是推动着志愿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变成人们内心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

  美国之行结束,我常常思考到,志愿者也是医患关系和谐的金桥。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