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福庐山纪游

2012-06-27 10:02:23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林垂枨

  六十年前,我还是小学生,曾在老师带领下,前往久负盛名的福庐山去踏青旅游。

  那是三月的一天,我们走了10华里路来到龙田街,再走5华里路直奔福庐山。向往心切,大家脸无惧色,勇往直前。

  时值春回大地,草木盈野,山花烂漫,莺歌燕舞。当年福庐山并无山门,首入眼帘的是石仙,肃穆安祥端坐山口“护庐”。眼前一排排岩石,错落有致,验证了“福庐未看着,看了都是石”的民谚。

  石仙南面不远处是“仙桃屋”,一状如“寿桃”的岩石,外形纹理清晰,光影分明,乃空心桃屋也。入内,地面平坦,光线充足,约10余平方,置有石桌石凳,传说是当年叶向高发愤攻读的地方。再往南,两块巨岩相嵌,高约数十丈,底座以平缓斜坡形岩石为奠。入岩壑,头顶“一线天”,站在洞口呐喊,空谷回音,声响久久不绝于耳,大概与岩壁林立错落有关。老师是有心人,特地带来鞭炮,连放数串,惊动洞内蝙蝠,狂飞猛撞,满足了大家好奇的童心。在两景点之间,夹有“白菜岩”,似山东大白菜,其形状、叶脉、纹理等,越品越逼真。折回向北,迎面便是“石犬岩”。只见一大黄狗,嘴衔猪蹄骨,吃得津津有味;它用劲啃咬,脖子上筋脉、韧带尽数浮现。从“石犬岩”脖子下穿过,再往北,便进入灵岩山,印象最深的是“黄牛钻狗洞”。居高临下俯览,只见黄牛已钻进狗洞,看不到牛头;牛躯体庞大,狗洞狭小,进退两难。继续前行,便是“牛绳绊过山”。只见无数小石头,一块紧挨一块,排列有序,由点连线,似乎整条石练柔软得如拴住牛鼻子的牵牛绳,扔过山去。往前崖深壁峭又无遮栏,为安全起见,老师便组织大家撤回。

  亭午时分,我们集中到福庐寺大堂休息、用餐。福庐寺,为北宋时辟建,几经弛废;明万历年间又由叶向高倡导重建,题名“福庐寺”,并在寺旁修建“石隐山房”,后更名“福庐山房”。叶向高因此自号“福庐山人”。我们当年游览时,“福庐山房”已不复存在。

  午后,在“龙头洞”(鸣玉洞)附近稍事玩赏,便聚集山门口“石仙”处。“石仙”,是一尊就地取材、造型简朴的太上老君花岗岩雕像。据说,凿打布袋和尚或太上老君雕像的肚脐眼会发财,于是就有“凿肚脐,会发财;凿大腹,祈大福”的说法。有人跃跃欲试,其中两同学家长经营油行生意,就去凿“石仙”肚脐,也有人因受叶向高寒窗苦读精神所鼓舞,去凿“石仙”大腹。更多孩子胆小,不敢轻举妄为。“石仙”雕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由肚脐到脖子,早已被人们凿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了。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我们一群“井底之蛙”,生来第一次见到了“精彩世界”,心满意足地回家,并津津乐道所见所闻。

  那次游览,历经甲子春秋,如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依福庐山而居,自然对其情有独钟,后来又看些材料,对福庐山更有所了解。其地质地貌,属中国东南沿海华夏古陆区域一部分。资料载,在中生代朱罗纪和白垩纪,福清地区曾发生过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龙高半岛的侵入岩,以酸性、富碱超酸性花岗岩为主,呈黑色或灰白色新鲜坚硬的中粒花岗石斑状结构,其高度约数丈、十数丈或数十丈不等,在局部地段裹露突出,反映在地貌构造特征上,形成褶皱性宽缓隆起或凹陷。福庐山地貌类型,属于福清境内低山丘陵的东南山丘,为龙田西侧刘塘山、毛山山体属脉,最高海拔仅百米之则。

  福庐山分前山、后山。前山,指时和里的福庐山,景点有三天门、千人坐、蹑云洞、玲珑洞、异香洞、鸣玉洞、饮虹洞等72景;后山指福塘里的灵岩山,景点有古仙岩、云关石室、观经台(即般若石)、垢离洞、礼斗坛、留月台、啸台、龙湫等36景。两山骨肉相连不可分割,共有胜景108处。山上奇岩怪石形态各异,或累若囷廪,或列如照墙,不峍崪,无窾窍,顽然而已;或形似动物,栩栩如生;或状如蔬果,小巧玲珑。石不单状,状无不奇,砬硗磊落,倾竖巍峨,恰似介于两海洪涛巨浸,挟之不动,宛然神山缥緲,诚所以称之为福地哉!岩景不仅状奇,更有山泉如鸣佩环。万石森竦,窍于山腰,流泉涔涔落石间;绕山鸣涧数百丈,涓涓细流石缝间。泉源在深涧,洞壑当门前。烟霭霏微,引虹来饮。游客登临,辄有乐而忘返之感,难怪素享“钜丽甲于八闽”之誉;也难怪叶向高重游后发出“惊看怪石空中起,信是神山海上浮”的惊叹,甚而他的连江好友,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居南京国子博士、吏部主事、考功员外郎的董应举游览后亦平添“是处蹑云通上界,直疑傍斗俯蓬莱”的感慨。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