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常回家看什么?

2012-05-25 09:53:01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王育忠

   每当《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旋律响起来,我相信许多人都会心情激动,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心底那份温暖的骨肉亲情。这首歌之所以那么牵动人心,说穿了,就是反映了当前养老问题所面临的困惑,即儿女对老年父母不能只重视物质养老,而忽视了精神养老。老年父母有精神慰藉的渴望,作为儿女和晚辈,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处理好物质赡养与精神养老的关系,不能把养老单纯看作是给钱、给物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要给老人一个舒畅的心情。实际上,孝敬父母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真意,虽然物质赡养不够富裕,但是能够尽力而为多陪伴父母,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所谓“寒门出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精神养老是区别于物质养老的一种养老形式,是老年学研究的一门新课题,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抚慰、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知识教育、自我实现等方面。据调查,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上,95%的老人表示晚年更需要精神慰藉和精神关怀。老人最害怕家人嫌弃和无人关心照顾,希望有一个舒适安逸、亲切欢乐的生活空间。因此,在老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其精神需求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形下,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对老人而言,都是极大的安慰,都是非常的幸福,它蕴含着亲情的无限甜蜜。

  但是,有一些儿女未必能够理解老人的这种心情,他们也许会“常回家看看”,却只是对“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情有独钟,可对“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未必感兴趣,他们往往是算好了时间到父母家里吃饭,等享用了“一桌好菜”后,根本不想听妈妈的“一些唠叨”,就很不耐烦地拍拍屁股走人,继续把寂寞和孤独留下来给老人。这种现象让人看了不免心里有阵阵酸楚的感觉。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人对儿女们常常唠叨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由于两代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差别,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认识、行为选择也大不相同。这时候,儿女要多从老人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多关心老人的心理感受,懂一点老人心理健康知识,要理解老年人因为身体衰退后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以亲情来弥补老人的失落感、孤独感。儿女可能无法接受老年人的观念,但是必须忍受老年人的“唠叨”,这别无选择,就因为在你的身上流淌着父母的血脉,所以你就有义务有责任陪伴在老人的身边,耐心听老人的“唠叨”。自以为自己时尚,而嫌弃父母思想落后、老化是不应该的。以自己工作忙为理由,不愿意陪伴父母身边,更是说不通。做儿女的不妨试想想,当你有一天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唠叨”时,心里是什么感觉?我想,趁着父母健在,还是多加珍惜这份“唠叨”吧。因此,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孝道文化氛围,积极提倡精神养老,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以对父母的关怀和理解来消除代际隔阂,并达成代际和睦,从而提高父母养老的幸福指数,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常回家看看才有实际意义。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