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福清云中洋纪游

2011-05-03 13:17:47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郭成辉 文/图

  群山环抱中的云中洋 郭成辉摄

  福清市音西街道的云中洋村,位于福清北端的崇山峻岭中,还是福清、闽侯、长乐三县市的交汇地。听说云中洋是革命老区村,村中的庐岩寺古刹和戴氏宗祠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还为福清解放乃至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值此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记者在初夏时节前往寻古探幽。

修葺一新的庐岩寺 郭成辉摄

  辉煌的历史

  云中洋庐岩寺坐落的位置相当奇特。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站在镜洋镇区的福厦公路福清段向东方眺望,崇山峻岭中的云中洋万丈光芒,那山坳里就坐落着千年古刹庐岩寺。随行的戴教让老先生介绍说,由于年代久远,庐岩寺屡废屡修。而距最后一次修建时间1933年也有78年的历史。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保住革命发源地的遗址,亟需抢救这座千年古刹。年前村民们自发筹集了近200万元资金予以修建,村民们的爱国爱乡之情可窥一斑。如今庐岩寺修葺一新,香火日盛,前来观瞻和游览的市民们与日俱增。

  据<<八闽通志>>记载:庐岩寺建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迄今已有936年的历史了。记者在新修的寺院里找到多处重修寺院石碑,有两面是民国年间的,有一面是宣统辛亥年间的,最早的一面则是清道光十七年的。这些碑文不但留下了庐岩寺的兴衰痕迹,也记载着庐岩寺兴废、神明换袍、兴建戏台的准确时间。在这近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庐岩寺一步一个脚印昂然前行,为庇佑十乡八里的村民们默默奉献着光与热。特别是近百年前,为福清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据《福清革命史》记载,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被破坏,市委书记陈之枢被捕叛变后,福州乃至整个闽中地方党组织都处于极大危险之中。时任福州互济会主任的刘突军尚不知情,仍前往接头地点,不幸被宪兵所捕。但刘突军英勇机智,在羁押的路上逃跑了出来,到闽侯冯宅小学与市委委员黄孝敏相遇,两人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通知未暴露的同志和组织,尽可能减少损失。随后,两人到福清开展工作。8月,黄孝敏出任福清县委书记,他亲自到了云中洋岭口、鰗鳅坑、墓亭(庐岩寺)等地察看。认为云中洋坐落崇山峻岭中,又是福清、闽侯、长乐三县交汇的地方,极为隐蔽。而各村之间又可遥相呼应.在这绵延叠翠的群山里,只有一条令人骇闻的天吊岭山路可以进出,山势极为险要,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攻可克敌制胜,守则固若金汤。翻越石湖岭便是长乐县,北撤相思岭就到了闽侯。登峰眺望,人间秋色尽收眼底。因此,经中心县委决定,把革命骨干拉到西区(云中洋)来组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1月底,“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便在西区正式成立,刘突军任大队长,黄孝敏任政委,游击队就驻扎在庐岩寺和戴氏宗祠中。1949年7月,云中洋游击队以100多名队员,打退敌正规军一个团的进攻,得到闽中支队司令部的嘉奖。

  八年抗战和三年游击战争,云中洋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愈来愈高,成了革命的坚强堡垒。继黄孝敏、刘突军之后,1943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武装人员分两批南下,都从云中洋经过,在庐岩寺和戴氏宗祠中转。中共福建省委委员、闽中游击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国璋、副司令员陈亨源、副政委林汝楠等领导都长期驻在云中洋,领导和指挥闽中各地的革命斗争。

  全国解放后,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大跃进时,政府决定在云中洋墓亭建筑水库,召集了福清以及邻县的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这云中洋建造高山平湖。墓亭水库指挥部就设在这庐岩寺,指挥着千军万马向大自然宣战。水库建成后,庐岩寺就变成墓亭水库管委会,1976年管委会新址建成后才搬迁出去。

  抚今追昔,庐岩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其神奇的“特殊身份”,一如既往地、默默地为福清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发出光和热,村民们今天筹集近200万元重修庐岩寺的义举,不单是云中洋庐岩寺的福音,更是云中洋村民们爱国爱乡之情的充分体现。[!--empirenews.page--]

  云中洋革命老区村石碑矗立村口 郭成辉摄

  古朴的村落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前往云中洋游览,也有两条线路可以抵达。从镜洋镇的波兰村到云中洋的岭口村,有宽敞的水泥路可以直通,全长仅5公里;从城区方向的溪前前往云

  中洋,亦有水泥路直达, 全长为17公里。据了解,作为革命老区村,1979年和2002年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两条进村水泥路就分别铺设贯通,村民们进城只需半个多小时,就能从遥远的古村落融入到现代化的都市中。陪同记者采访的戴先生说,现在许多生活条件好的云中洋村民,已经陆续在山外面添置家产,仅搬迁到城区清展花园和青龙花园居住的就有30多户哩。而平坦宽敞的山路,也为村民们回乡看望留守的父辈们提供了安全和便捷。

  通往戴氏宗祠的石磴道 郭成辉摄

  在古村落徜徉,记者看到村容村貌整洁,乡村呈现一派祥和景象。连接乡村民居的纽带,除了平坦的水泥路外,一截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磴道,有通往戴氏宗祠的,有通往革命老华侨戴祥滋故居的,还有通往山里山外的,它们还在默默地为村民们发挥光与热。这石磴道,也只有在山区的古村落才能得以保存,才能让现代人有幸目睹。俯视着被脚底板磨得油光发亮的石磴道,记者突发幽思,这一截截石磴道,留下了几多老交通员、老游击队员的光辉足迹啊!这石磴道的“生存”,莫非就是当政者留给今人缅怀先烈的最好“礼物”。[!--empirenews.page--]

环境幽雅的山村秀色,是村民修复旧居的原动力

百年老井与石臼至今还在为村民们生活发挥光与热

  在一排古民居前,记者发现有村民在修葺破旧的老屋。一了解,他质朴的话语不无哲理:山村空气清新,环境幽雅,交通又方便,长久在山村生活长寿啊!难怪记者看到一座老宅前的一口百年古井和石臼,井中依然泉水清澈,石臼依然石壁光滑,那都是留守的村民们天天使用的结果,那都是人气旺盛的见证。

墓亭水库一角 郭成辉摄

  距村落数十米之遥的地方,波光粼粼,那就是千亩人工湖墓亭水库。水库边拥有苍松翠柏,引来百鸟争鸣。这就是大自然!戴先生说,到了夏日炎炎时节,村民们盘坐在树荫底下休闲、垂钓,清风徐来,花香阵阵,真有如入仙境之快感。是啊,这是原生态的古村落,这是现代化进程“鞭长莫及”的古村落,也是生存在水泥钢筋方块中的都市人追寻的理想栖息地。随着市民们生活水准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 云中洋这片古朴的村落,必将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乐土,成为玉融大地一片新兴的旅游胜地。

[!--empirenews.page--]

  迷人的传说

  在岭口村的古民居前向西北眺望,可以看见金碧辉煌的庐岩寺就坐落在岭口石山的半山坡。而那陡峭石山,犹如一只雄狮盘踞在群山峻岭之中,威严地俯瞰着大地。戴先生说,这座石山很有灵气,不是有天下名山寺占多的俗语吗!庐岩寺的兴盛揭示的就是这一真谛。他说,寺后的石山上有个岩洞,当地村民称为读书岩,传说叶向高早年曾在洞中攻读诗书。关于岩洞,村民中还流传着“豇豆仙”的爱情故事,这则传说故事还被福清电视台《讲世事》栏目作为专题播出。那山顶上有片数十平方米平坦的石埕,埕边有“仙鼓”石,用手轻轻一敲,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戴先生说,小时候常常登山顶玩耍,记得石埕周边还有“仙脚迹”、“洗面桶”、“洗脚盆”等象形岩石……。听得记者心里痒痒的,直怂恿老人家赶快带路前行。可是,戴先生的回话却给记者泼了盆冷水。他说往年一条山路可以直通山顶,现如今柴草不值钱了,没有人“讨柴”。因此,通往石山顶的羊肠小道被浓郁的次森林覆盖着,改天着些村民按照原路“砍伐”,等修出山路了,再攀登不迟,算是给记者留下一丝悬念吧。

  李发俤在盘古岩顶介绍当年祈雨盛况 郭成辉摄

  77岁的村民李发俤看到记者“攀登欲”很高,竟语出惊人:我带你们去看解放前的“祈雨岩”。 据李发俤老人介绍,他平生看见两次县长祈雨活动。李发俤的家就居住在墓亭村庐岩寺旁,小时候遇到干旱年景,旧县长就会带着幕僚和道士上山祈雨。祈雨的山坡村民们叫做盘古岩,只见道士将耕作用的犁头用炭火烧得通红通红,在点燃符念念有词后,将犁头往盘古岩下的深潭扔去,顿时潭水翻滚。不多时,晴朗的天空居然就会乌云压顶,干涸的庄稼地里就会久旱逢甘霖。记者不知道这是政府行为的威力,还是老天爷怜悯天下苍生的生计,看李发俤说得绘声绘色,说是亲历,就不得不信!记者就权当有那么一回事,催促他快快带路。老汉不减当年勇,记者喘粗气尾追着李发俤在一片齐腰深的灌木林里戛然而止,再往前就是悬崖啦!李发俤老人站在悬崖边比划着当年祈雨的盛况,记者没有恐高症,要不然就回不来啦。望着李发俤老人描绘时那种虔诚的神情,记者不但相信了祈雨行为的真实性,而且对祈雨后及时得雨的偶然性也深信不疑。

  因为自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福清专家组的成员,算“职业病”吧,当时,《云中洋祈雨习俗》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俗申报项目就烙在我的脑海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云中洋祈雨习俗》将为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增添异彩。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