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怡 然 福 清 行

2010-09-10 12:33:21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姚孟秋

  八十二老太,我早就像冬眠的蛇那样,蛰伏省城家中,深居简出。未料到这回福清市委市政府盛情难却,我和在榕的原福建革命大学参加过福清土改工作的22位同学应邀回福清参加纪念土改60周年座谈活动。我象脱壳的蛇一样,一身轻松,怡然前行。福清,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个战场,是我九年里奉献热血挥洒热汗的第二故乡。去福清,梦寐以求的事啊!

  车子沿着324国道飞奔,平坦的4车道水泥路面,跑了将近1个小时就到了福清宏路。同行的介绍,往返福州福清之间,走国道已是“慢动作”;走高速,走完两市高路路口间的车程,才半个小时;坐动车,15分钟还不到。

  回忆60年前,福州到厦门才有班车;福州往返福清,只能靠步行,若是从福州乘船到长乐,那纯粹为了减少步行路程,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我们参加福清土改工作的一行从台江码头登上汽船,连夜开航,第二天清晨才到达长乐县江田。但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的行军队伍只好暂住江田。翌日天气有些好转,大雨虽停,道路仍泥泞难行。大家二话不说,背起背包奋勇前进。刚行军时还比较轻松,后来越走越觉得背包沉重,脚步也迈得慢了,有的同学开始掉队。一路咬牙前行,我们终于穿过玉田乡,翻过石云岭,经当时福清县东田乡的作坊村于傍晚来到福清县城。当时,福清福州之间,是那么遥远,我们竟然走了两天!

  车来到宏路,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新城崛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我们路经的清昌大道、清盛大道路面宽敞,均为六车道,道旁树郁郁葱葱,高层建筑让人目不暇接。有同学告诉我,阳下街道洪宽工业村占地10平方公里,集聚了125家企业,年工业产值将突破百亿,那里已俨然成为福清城的繁荣北翼。

  遥想当年,福清县城到宏路,要么田垄高低,阡陌纵横;要么荒原野草,肃杀寥落,显得人烟稀少。而如今阳下街道辖区,当年称北区,荒山野岭,偏僻荒凉,更是人迹罕至。那里山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靠山的作坊村是当年我们一行人到达福清的第一站,在村里吃过午餐后继续行进,竟到傍晚才到达县城。也许疲劳是行进速度降低的原因之一,但当年作坊到县城的路况完全可以从中想见。

  座谈会上,我们从福清市领导介绍福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中了解到,如今,福清各方面都在迅猛前进。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总产值437.6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三甲之列,财政总收入达51.19亿元,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680.3元、9330.1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列全国百强第28位。全市经济呈现明显的好态势,体现了工业大提升、港口工业大发展、城市配套大完善、城市面貌大变化、文化生活大繁荣、民生福利大改善的新局面。

  回忆60年前,福清县没有工业,农村十年九旱,特别是龙高半岛和江阴岛,因缺水无法耕种水稻,只能在旱地里种地瓜,农民常年以地瓜干当主粮。他们一年到头种地,却填不饱肚子。穿衣,多是补丁连补丁,不曾缝补的衣服是逢喜事或过年过节时才穿上的。至于建新房,那是几代人才碰到一回的事。多数百姓住的都是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破旧老屋。我参加过土改的过洋乡,当年同样穷得叮当响,但为解决福清缺水问题,过洋村民为兴建东张水库做出了巨大贡献,整个村落连同耕地都淹没在水库之中。过洋的父老乡亲则要承受离乡背井引发的感伤。

  抚今追昔,在天壤之别中,我为福清的巨变感到骄傲和欣慰。我深信,无论是原过洋乡亲,还是福清市民,都有同感。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