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一片伤心怀旧雨

2010-08-13 08:38:00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魏名庆

  8月10日中午,我正在吃午饭,渊华的二女儿王苇打电话告诉我,她的父亲昨天去世了。

  对这个消息,我并不感到十分突然,因为8月8日我到省肿瘤医院看望他时,他正在遗留之际。听说渊华知道自己身罹顽症已好几个月了,但他怕麻烦人,始终不让朋友们知道。这之前他已病危两次,但我毫无所知。直到8月7日,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

  第二天,我和一位友人匆匆赶往福州看望渊华。他躺在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晚年的渊华本来就比较消瘦,双颊下陷,所以面容看起来并无太大的变化。其时他正处在昏迷之中,鼻孔、嘴巴和手腕上插满各种输液输氧的长长的管子。看着他仰着头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喘气的样子,我真为老同学伤心。

  我和渊华相识于52年前。那是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搞“大跃进”的年头。我在村里初级小学念完四年级,到约十华里外的六一中心小学念五年级。我被编在五年甲班,座号3号,渊华是4号。我们在小学两年间一直是同桌,后来慢慢成为好朋友。

  大约开学才两天我就发现渊华的钢笔字写得出奇的漂亮,感到十分惊奇。他在全班50多位同学中个子最矮,年龄最小,这不能不令我刮目相看。我说:“渊华,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渊华连头也没抬,继续专注地在作业本上练字,“我的字算什么?我哥的字比我的好多了!”那时10岁的渊华比现在同龄的孩子纯真多了,丝毫没有炫耀的语气,他只是实话实说。我从此知道他有个哥哥叫王渊菊,在福清三中念初中。后来渊菊也成为全国着名书法家。

  当时,小渊华虽然营养不良,但双颊丰满,并不像晚年那样的下陷。眼睛又大又圆,很有神采。他虽然很淘气,但因为字写得好,深得班主任陈太银老师的赏识。

  王渊华的家乡是沙埔镇八一村。那时他家在村里遇到一些麻烦,他父母最后决意离开家乡,到南平谋生。小渊华只好与渊菊相依为命。渊菊小学毕业后到60多华里外的福清三中念初中,渊华只好一个人过日子。小渊华才10岁,是典型的中国第一代“留守孩”。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年他早就练出来了,自己做饭、洗衣服、扫地,并不感到特别的困难,常在班上吹嘘自己与小伙伴昨天又煮了什么好东西吃。那时农民住房紧张的很多,晚上不愁没有小伙伴来他家与他一起睡。

  粮食主要是薯片,还常有短缺的时候,吃不饱饭对小渊华来说是常事。菜是咸白蛤咸泥蟹汁咸泥螺等用食盐腌制的海产品。小渊华利用周末到村子前的滩涂上讨来白蛤泥蟹泥螺,简单加工一下即可食用。

  粗粝的薯片的养分和不登大雅之堂的咸泥蟹汁的钙质竟然神奇地融入小渊华的血脉,造就了一个农民儿子的风骨。半个多世纪中他始终没有弯下他的脊梁,挺着笔直的腰板前行,把人生的境界不断提升。

  经济实在太拮据了。1960年夏,小渊华小学毕业,考入福清五中。初中上了一个月便辍学了,估计班上没几个人会记得他。

  离开学校后,小渊华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他选择了到闽北投靠父母。先是到山上打柴度日,几年后终于成了工人。这期间他不断自学文史知识,凝聚、积累自己的学养,一边不停地练字,博彩众家并极力推陈出新。

  一杯苦茶两鬓雪,三更灯火五更鸡。后来他终于开创了竹片书法艺术,作品屡获全国性大赛高奖,新华社等海内外重要媒体屡屡报道他的事迹。

  渊华出生于1948年,享年62岁。纵观他的一生,我感觉至少有三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一是他在逆境中奋起抗争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早年。在生活的艰难中,他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丝毫没有当代“留守孩”的自卑自闭、叛逆任性、自暴自弃这一类不良性格和行为。他活泼开朗,懂礼貌守规矩,与全班同学打成一片。二是他成名以后为国分忧的精神。他以他的竹片书法作品会友,十多年来先后与海峡东岸的国民党知名人士陈立夫、蒋纬国、连战、马英九等人保持密切联系,诚恳地表达他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他还利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办书法作品展,请连战先生题写展标,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渊华准备举办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书展,隆重纪念这个伟大的纪念日,为统战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事与愿违,他的这个心愿怕难以实现了。渊华是一介平民,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三是在艺术上精亦求精的精神。渊华以竹片书法作品扬名海内外,有的人以为他靠的是怪招,靠的是旁门左道,认为竹片书法不是书法艺术的正宗,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他的钢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功力很深。没有几十年的积累,凭空能开创出令不少书法界大家赞誉佩服的竹片书法艺术?在六一中心小学破旧的摇摇晃晃的书桌上偷空学书,乃至半个世纪毫不懈怠,为开创竹片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勿庸置疑的。

  魏元帝景元初年的一天,一个不愿向权贵低下高贵头颅的男子汉被押上断头台,这个男子汉是“纯爷们”,他只因为是曹魏集团中颇具才华的人物,只因为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当权者便容不下他。他就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前,他从容镇定地演奏了古代乐曲《广陵散》。当神秘的《广陵散》的袅袅余音在专制的血雨腥风中消失殆尽之后,这首古代名曲遂成绝响,从此失传。不知渊华骑鹤升天之后竹片书法艺术的命运将如何?幸好王渊华先生有他的竹片书法作品在,这是他的亲友们可以告慰的。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事业未竟,落花无言。渊华君,从此别了。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