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我家的瑞典客人

2010-06-06 14:06:50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林 星

  昨日,看到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在向高街瞻仰牌坊,我又想起了我家的瑞典客人。

  2007年底,我们家来了一位瑞典客人,她有个非常好听的中国名字“宝珍”。 宝珍年近七十,从瑞典医院的护理岗位上退休。她曾随父母来到中国,在山西度过难忘的童年。1996年,我到瑞典参观学习,在风景如画的斯德歌尔摩市居住了三个月,宝珍是我的房东。1995年,宝珍曾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第二故乡山西。这是她第一次到我国南方。

  宝珍来后,我带她到福清各个名胜古迹参观。每到一处,她总不忘向我灌输瑞典人先进的环保理念,希望我们的家乡也像斯市一样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参观崇圣博物馆,她对我国古代陶瓷赞不绝口。热情的李馆长拿出最近刚收藏的明代瓷碗让她摸一摸,她竟然兴奋得不知所措。参观福清海口的龙江桥及古镇古街,她一方面赞叹我们先辈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又对古桥头满是翻飞的塑料袋等垃圾叹息不已,禁不住俯身捡起。她叮嘱我一定要向文物部门反映,要珍惜保护古镇的一草一木。

  我带她参观福清市医院,到我所在的科室时,她一眼就看到桌上的草稿纸本。那是我用同事们书写后不用的废纸,翻一面装订起来,用于临时记事。她非常欣赏我的做法。看到有些科室在很明亮的地方也开着灯,她感到很可惜。参观结束后,她给我市护理学会的护士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她讲到瑞典国民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瑞典人日常饮食的基点是讲究适量、营养、新鲜,不暴饮暴食。瑞典人衣着实用、简洁、大方,过时的或旧衣帽不随便丢弃。在斯德歌尔摩,周末下午常常有各个教堂组织的义卖活动,人们将旧家具、衣物等物品的拍卖所得款项捐给贫穷国家的人民。瑞典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0人;然而对垃圾处理非常重视,绝不让垃圾损害任何一寸国土。家家户户都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在树木生长迅速的春季和夏季,有自己花园的居民几乎每星期都会割草、剪枝,而产生的垃圾按规定必须送到园艺垃圾回收场去。瑞典人的节能观念已经相当普及,认为节能代表着一种现代文明,大手大脚地使用能源所表现的不是富有和繁荣,而是不懂得珍惜地球资源的愚昧无知的自私行为。

  她说,瑞典人修建房屋,强调风格简约、结构通透、材料节能,十分注重保暖和采集自然光,玻璃窗户做得很大,可以使大量的阳光进入室内,这样,白天甚至傍晚都可以尽量少开灯。她还十分小心地去调节暖气的温度,适中即可,绝不开得很热,这样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她用电很节省,绝不会为吃一顿晚饭而打开很多电灯。晚餐时,宝珍常常告诫我,餐厅的灯不要开得太多;不要认为灯开得多照得亮,吃晚饭才有气氛;相反,喜欢点蜡烛享受烛光晚餐。宝珍经常不厌其烦地教我们洗碗、洗澡时如何节水。

  对福清街头不绝于耳的交通、建筑噪声及公共场所的生活噪声,宝珍更是颇有微词。她表示市民应该享受静谧的环境。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