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砻”,并非“石质工具”——夜读随录

2010-06-04 18:09:00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毓峰

  今读林秋明先生搜集整理的《福清童谣十四首》(《福清侨乡报》2009年12月16日5版),让人又回到那遥远的童年,晚饭后、月光下,老祖母教唱“月光光,照厅堂,公食饭,妈抱孙,谁家诸娘仔?是侬诸娘孙……”等等童谣的情景,仿佛浮现在眼前。福清童谣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都大同小异,所吟唱的风物的称呼也大体相同。不过,林文中的注云:“‘砻’是旧时用来给稻谷脱壳去麸皮的石质工具,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部分不很重,用长长的手柄推着转圈,砻柄用绳子吊在房梁上保持平衡。……”此句对砻构造的表述是不大正确的。另外,“麸皮”,通常是指小麦磨成面筛过后剩下的麦皮和碎屑。福清话叫做麦麸。“砻”字虽有“石”字偏旁,但恰恰并非“石质工具”。这种古老的农具现在大概已经绝迹,年轻人没有见识过也难怪。不过,笔者童年时在家乡却见过“砻”及其加工稻谷的全过程。为此,想说说“砻”到底为何物?

  砻,这个农具大概至少出现在1500年前。因为出生于公元五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着名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种胡荽》就有记载说:“多种者,以砖瓦磋之亦得,以木砻砻之亦得。”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攻稻》说得更详细:“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注:即齐思勰说的“木砻”)……一土砻,析竹(注:篾条)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注:要夯得极其严实),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篘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我所见过的就是这种用竹篾、黄土制造的土砻。过去福清做婆婆的嫌新媳妇做事不主动,往往会说:“伊砻一下,拨一下。”

  砻,这种古老的农具,构造并不复杂,但要表述得准确明白也并非易事。在许多常用的辞书中,我以为《辞海》的解释还算差强人意的。其文说:“砻,农具名。也叫‘礧子’。用于破谷取米。状如石磨,由上臼、下臼、摇臂(即福清叫“砻把”)和支座组成。上下臼的工作面上镶有硬木或竹齿。工作时,下臼固定(在支座上)不动,人力(用砻把)推动上臼旋转,借臼齿磨檫,使谷壳裂脱。”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