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福清两会 >> 幸福之城 >> 正文

福清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系列品牌

为玉融大地再添一抹文明底色

2018-12-29 11:27:02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滕端钦

  福清新闻网-福清侨乡报12月29日讯(记者:滕端钦)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吹响后,我市紧扣创城的主旋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城乡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为文明城市创建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健康活力,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继国际音乐大师培训班之后,12月9日,新编越剧《荆钗记》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倾情上演。市民李秀珠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可欣赏到各类高雅艺术演出,真是太好了!”

  这是市文体局以助力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缩影。

  近年来,市文体局抓紧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市侨乡博物馆布展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重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努力打造“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一镇(街)一品”工程,坚持“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的有机结合,实施“文化惠民乐万家”工程,持续推进“主题文艺下乡巡演”“优秀传统戏剧展演”“戏剧下乡巡演”“高雅艺术走进大众”等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文化惠民制度化、常态化。

  市文体局还抓好侨乡合唱团、融声合唱团、侨乡民乐团等群众性文艺团体建设,鼓励支持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探索“菜单式”按需配送服务,推广“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等做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在推进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的同时,我市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系列品牌,彰显千年古邑的文化品牌魅力。

  首先,用好“三个基地”优势。突出依托“中国音乐家品牌协会侨乡音乐创作基地”“中国音协合唱联盟福清培训基地”“北师大(福清)写作基地”的品牌影响和资源优势,积极与中国音协、海峡两岸文艺团体合作,通过承办辐射全国的合唱培训,举办合唱节、合唱音乐会,组织海峡两岸青年合唱指挥比赛和合唱指挥培训,全力构建福清合唱文化品牌和音乐创作名片。

  其次,拓展“两乡”品牌效应。在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基础上,加强地方戏曲、曲艺资源的挖掘、抢救和展示,编创一批以福清素材为基础的闽剧剧目,扶持“每周一戏”和“优秀闽剧展演”活动,搭建全市民间职业优秀剧团展示平台,推进地方戏曲、曲艺惠民常态化。在建设“田径之乡”上,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等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依托“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做强田径、排球、体操、游泳、举重五项重点训练项目,锻强体育传统校;以推进“品牌赛事”为抓手,承办精品性体育联赛,形成赛事和产业联动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我市还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以建构机制为保障,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核心,致力守护福清的历史文脉。

  首先,强化文物保护“大保护大利用”的理念,形成市镇联动、部门齐抓的格局,着力提升文化资源贡献率,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实用性转化工作不断加强。同时,组织实施东关寨、蹑云桥、鳌江宝塔等重点文物修缮、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古街、古民居、古祠古庙、特色村落等原始风貌的保护。

  其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精心办好每年一届民间民俗文化节活动,构建我市“非遗”保护和传承集中展示窗口。深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为玉融大地再添一抹文明底色。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