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光饼情结

2019-05-17 13:37:43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作者:严天生

  记得儿时颇贪吃,因家境尚可,福清所有小吃、零食几乎都尝过,但情有独钟却是极普通的光饼。光饼之所以为我所钟爱,自因为它的香、味、韧。一块光饼在手,那经炭火烘烤出来的独特气味,直沁肺腑,勾人食欲。咬一口,炭火烘烤的饼面的香脆、饼肉的软韧和微咸,让人越嚼越有味道。大人知道了我爱光饼的嗜好后,就时常买来让我解馋,于是,我的书包里就断不了光饼的香味。每逢家里为逝去的先人做忌日,那用作供品的光饼,都悉数归我享用,让我快活了好几天。

  “要想富,先修路。”有一年,修路风把我刮到闽北一个偏远的山村。繁重的劳动,单调的生活,似乎还能承受,但最难熬的是乡思,每当更深夜静,孤寂如磨盘一般沉沉地压在身上,乡思就像一只虫子在啃咬心田,饥肠里也咕咕地叫唤。此刻,能不想起光饼吗?想着光饼的香、味、韧,牙齿会不由自主地磨动起来,眼角也湿润起来,天亮一摸枕巾,湿了一片,不知是泪水还是口水。

  为了慰藉乡思,每次回福清探亲,我都买上几十块光饼,用大饼干箱装好,带回小山村。每当乡思难熬时,就取出一块,如潮的乡思,就在那细嚼慢咽中,渐渐消平。几十块光饼很快就嚼尽咽光,无以为继。听说,县城里生活着不少抗战时逃难来的福清人,我便想入非非:有福清人在,便一定有光饼铺。于是,曾专程往返县城,寻找果然有光饼店,但做出的   光饼,不知为什么总比不上老家的好吃。

  后来得知邻县的顺昌洋口,有许多福州人定居,曾有“小福州”之称,我想此地一定有光饼卖。刚好村小学有位教师往顺昌洋口办事,便托他去买。不几日,果然捎回了十多块光饼,一看便觉得比老家逊色,一尝更觉得滋味差了许多。心中不禁纳闷,不知是我的嘴刁,还是光饼这东西,真的离开了那方水土就做不好了?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跟旅外乡亲接触多了,发现光饼与乡思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海外乡亲归来,自要接待,以尽地主之谊。面对满桌佳肴,客人似乎还缺什么,有时会怯生生地问:有没有光饼?大饭店哪里会备光饼,主人只好抱歉说:“下次回来一定让您吃上光饼。”经历过多次,有经验的接待干部,每逢有接待任务,特意让饭店备好一盘光饼,席间端上来,乡亲们见了便笑逐颜开,说比什么山珍海味好吃,一大盘光饼顷刻见了盘底,席间气氛也因此活跃许多。据说,福清旅外乡亲思念家乡光饼的大有人在,我好几次参加市里举行招待返乡侨胞的自助宴会,餐厅里堆成小山的光饼引人注目,宴会开始后不久,光饼山就不见踪影。一位新加坡乡亲告诉我,新加坡福清会馆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家乡美食节,发动各家各户准备一道家乡美食,到时送到会场与乡亲共享,以慰乡思。每次美食节,会场上都有许多光饼飘香,这些光饼都是主人让亲人从家乡空运而来,美食节因此乡情大增,小小光饼架起联结家乡情谊的桥梁。

  在我的光饼情结中,还萦系着享誉英伦三岛的华人烹饪大师罗孝建的一则往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祖籍福州的罗孝建率领一支英国电视台拍摄人员,从厦门入境,拍摄闽菜的烹饪方法,我奉命陪同。结束在厦、泉的活动后,罗孝建率队往福州寻找闽菜正源。我与罗孝建一行同乘一辆中巴,路上,罗孝建除与拍摄人员偶而交谈几句外,一直默默观赏车外景物。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此次是阔别家乡半个世纪后首次返乡,此时也许是“近乡情更怯”,车经福清宏路,罗孝建突然急呼停车,下车后,他直奔路边的一光饼摊,抓起一串光饼,闻了又闻,接着,他又招呼拍摄人员下车。于是,宏路的光饼摊前出现这样一幕: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架起了长长短短的机器,围着一个身材瘦削、满头银发的老者拍个不停,老者手捧一串光饼,侃侃而谈……上车后,罗孝建把一串光饼分给车上的同行,此后一路他的话语滔滔不绝,我不谙英语,想去他一路上的话,一定都是关于光饼的。车到福州西湖宾馆,罗孝建的亲友在大堂迎候。一见面,没有拥抱,没有握手,罗孝建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块光饼,用福州话对亲人说:“光饼、光饼,50年不见了……好吃、好吃。”

  这就是光饼,凝结着多少乡情,承载着多少乡思的光饼呵!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