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检测三大焦点:如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正在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为何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谁来承担检测费用?如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针对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记者进行采访梳理。
为何开展常态化检测?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疫情输入风险较高的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灵敏性,更早发现潜在风险。
同时,各大城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可以让市民就近进行核酸检测,并且不挤占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服务。
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在历次成功处置聚集性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应对吉林、上海、北京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过程中,核酸检测的作用更加突显。
经过2年多建设,我国的核酸检测能力不断提升,可有效完成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截至5月底,我国核酸检测总能力已达到近9000万管/天。
常态化与科学精准并不矛盾。郭燕红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需求来决定,不能“一刀切”。具体检测频次,也应由当地根据疫情情况和防控需要,因时因势确定。
检测费用怎么支付?目前由各地财政承担
谁来给常态化核酸检测买单,社会各界都很关注。
根据现行政策,参保患者看病就医时发生的核酸检测费用,可按规定由医保基金支付。但将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纳入医保支付,不符合现行相关政策规定。
“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
着眼于常态化检测的可持续性,多地正通过集中采购、竞价挂网、区域价格联动、优化各环节工作效率等措施,进一步降低核酸检测的成本和价格。
根据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近日印发的通知,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
“在疫情防控中立足于‘防’,减少病例发生、减少波及范围,是成本最低的。”郭燕红说。
如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加大监管力度
由于操作不当、样本污染等原因,此前个别地方核酸检测曾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问题。如何保障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把好“准入关”是保障核酸检测结果准确的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强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对每一家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进行准入监管,强化技术人员资格考核,不断健全准入登记,确保进入的机构、人员符合资质要求。
严格检测质量控制同样必不可少。“在常态化开展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我们组织国家临检中心每月对实验室进行室间质量评价。”郭燕红表示,对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甚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实验室,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依规处理,决不姑息。
据通报,自5月21日以来,北京市有三家核酸检测机构因违法违规行为被警方立案侦查。
大规模核酸检测过程中,还要避免人群聚集导致疫情进一步传播。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已更新至第三版,不断完善对组织管理的规范。
郭燕红介绍,开展区域人群筛查时,要做好工作预案和组织管理,优化采样点设置布局,参考2000人至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600人至8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的标准确定采样点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