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创新模式卓有成效 乡村治理风生水起
■据《福州日报》 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面临乡村管理粗放、村财收入不足、养老问题紧张等困境怎么办?福清市给出了答案。
搭建乡贤平台,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建设家乡;实施“同置业、壮村财”工程,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建立村务员队伍建设,后选聘多批次村务工作者,有效充实村级组织力量;建设农村幸福院,扎实推进养老领域补短板工作……近年来,福清市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多维治理”行动和“红色领航工程”,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一条特有的乡村治理的道路,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乡贤补位助力乡村振兴
城头镇首溪村,清澈的溪流从村中蜿蜒穿过,河滨公园郁郁葱葱,鸟鸣幽幽。村道干净整洁,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葱葱,绿草茵茵,与墙面的水墨画相互映衬,清新别致。
首溪村原来可不是这番景象。村支书陈云明告诉记者,村民原来的卫生意识淡薄,垃圾乱丢,村容村貌脏乱差。
2017年,福清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作出探索,推动在全市各村(社区)成立乡贤促进会。趁着这股东风,首溪村于2018年率先注册登记乡贤促进会。在镇村党员干部引导下,旅居国外的华侨、在外经商的企业家、退休干部等乡贤纷纷回乡,捐资支持家乡建设,推动首溪整治、环境卫生治理、绿化提升、公园修建等。经过两年多来的治理,首溪村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乡贤带头移风易俗,婚丧喜庆办酒席桌数严格遵照村规民约。在乡贤的带头作用下,首溪村社会风气随之好转,新办、简办婚丧喜庆蔚然成风,捐资公益之举不胜枚举。乡贤捐资除用于建设家乡外,还在教育、养老及扶贫助困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如成立教育基金会,为考入高中、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成立幸福院基金会,为老人一日三餐提供保障。
目前,福清市494个村(社区)全面成立乡贤促进会,覆盖率达100%。乡贤促进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股力量,在基层治理、公益事业、招商引税、项目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和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推动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养鸡生蛋壮大集体经济
走进海口镇牛宅村的乐龄学堂,村里的老人正跟着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的老师唱歌、跳舞,享受着充实而快乐的时光。村干部张萍告诉记者,老人们学习的费用全部由村财支付。
这在以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牛宅村的村财收入有限,除了必要的支出,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支持村民的文化活动。而这一切改变得益于村里实施的“同置业壮村财”发展模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牛宅村采取“送鸡产蛋”的物业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利用乡贤捐资建设的酒楼和文化活动中心,作为举办婚丧喜庆和民俗活动的出租场地,租金纳入村财收入。
如今,牛宅村已不满足于“送鸡产蛋”模式,正积极探索“养鸡生蛋”的发展模式。国家3A级景区弥勒岩位于牛宅村,每年游客达3万多人次,牛宅村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做文章,正着手建设和提升休闲农庄来作为景区的配套项目。休闲农庄占地100多亩,配有采摘园、烧烤屋等。未来,牛宅村还计划在景区附近打造商业综合体,配备酒楼、商务会议室、停车场,以及美食一条街,持续壮大村财。
牛宅村是福清市实施“同置业、壮村财”工程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为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福清市鼓励引导各村想方设法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创新推出“养鸡生蛋”“买鸡下蛋”“驯鸡孵蛋”“送鸡产蛋”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增加村财收入。力争今年年底全部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建幸福院老人幸福倍增
在宏路街道周店村幸福院,棋牌娱乐室、读报室、免费理发室、休闲室、健身室、农家书屋、室外球场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老人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到了饭点,可口的午餐香气扑鼻。“以前没地方去,现在不一样了,来幸福院,有得玩有得吃。”村里的老人笑着告诉记者。
周店村幸福院是宏路街道首批建设的幸福院之一。在镇村党员干部引导下,周店村发动乡贤、群众筹集资金发展养老事业,通过旧教学楼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建成幸福院。
幸福院建设也是福清探索“党建引领、多维治理”乡村治理模式之一。福清市通过以农村幸福院、镇街敬老院建设等为主要抓手,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将养老水平从“老有所养”层面提升至“老有所乐”。“3+N”模式是试点幸福院探索创新的服务标准。“3”是指“吃饭不用自己煮、衣服不用自己洗、医疗保健在身边”,“N”是指读书看报、知识讲座、观影听戏等系列服务,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受到老人们普遍好评。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幸福院172家。
另外,为解决村干部能力有限和村级组织力量薄弱难题,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福清市组建“一懂两爱”村务员队伍和城市党建专职工作者队伍,公开选聘了246名村务员和69名城市基层党建专职工作者,有效充实村级组织力量。
通过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多维治理”行动和“红色领航工程”,福清市的乡村治理风生水起,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