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关注福州:绿色治理创造生态之美
【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今日漫步榕城,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随着内河治理的推进,已有数百个串珠公园建成开放;伴着老旧小区整治与城市立面改造的推进,更多的公共空间得到梳理、拓展。在福州人的心中,身边的每一处改变都藏着个体的小幸福,每个方寸的变化都透着民生的大福祉。
繁花似锦的背后,是福州市对城市绿色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逐步提升:以人民为中心、以可持续为核心、以生产生活生态相融为指引,这些绿色治理理念的形成与践行,极大提升了生态建设的视野与效果。
在绿色治理创造生态之美的不断探索中,福州市逐步形成了三种绿色治理模式:政府投入型模式,集中体现在西湖、左海等地标性公园提升改造工程以及串珠公园、城市绿道等建设之中;政企合作型模式,集中体现在内河水系新一轮治理之中;政策引导下市场自主型模式,集中体现在城市立面改造工程、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体现“绿色担当”、争创“绿色治理样板”的征途中,福州正快速实现从“绿城”“花城”“景城”到宜居之城、幸福之城的大跨越。
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生态福利
福州是一座充满山水元素的生态之城,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生态优势之间的关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一直是福州城巿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我们要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工作推进中,当好排头兵。”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王宁表示,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要从群众需求、城市治理的突出问题出发,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办好办实。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生态发展理念,就要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到生态福利。福州市为此出台“绿进万家,绿满榕城”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绿进万家、着力绿满榕城、着力依法护绿”,让每个福州人都能感受并参与到城市的绿和美之中。
串珠公园是独具福州味道的一种公园形式。这些公园紧邻居民区,又被称为“家门口的公园”。早在2016年底,福州在推进内河沿岸景观建设时,在有条件的河道边,以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以块状绿地为“珠”,建设形成连续不断、纵横交错的城市生态走廊。
三年来,福州已有270个滨河式串珠公园在内河两岸扎根,滨河绿道总长度达到500多公里。去年下半年,福州又启动道路式串珠公园建设,到今年底,道路式串珠公园总量将超过200个。
在临近浦东小区的白马南路旁,一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公园前不久刚刚建成开放,它是福州道路式串珠公园的代表。在这里,高大的乔木下是供人踱步休闲的林下空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亭廊供人歇脚,园路旁还有石椅石凳,鸡蛋花、三角梅点缀其间。正在公园里休息的市民林火诚告诉记者,自己刚刚从旁边的超市购物出来。“有了这样的道路式串珠公园,人们行走在绿树花丛中,轻松惬意多了。同时,在走累的时候还有歇脚的地方,真不错!”
福州市园林局绿化处副处长王永强告诉记者,当前,与道路式串珠公园一同启动建设的,还有社区式串珠公园,它主要对社区、单位旁的块状绿地进行改造提升。目前福州城区共建成社区式串珠公园125个。他说:“串珠公园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未来,园林绿‘珠’将撒遍福州的各个角落。”
串珠公园建设只是福州生态惠民举措的一个缩影。从十多条休闲步道建成,到15个生态公园集中开园,再到“免检”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随着一项项生态福利不断释放,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充分展现。
政企一盘棋实现“河长治、水长清”
缓缓流淌的内河,为城市注入灵气。福州共有107条内河,分属六大水系,总长约274公里,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全国罕见。由于历史原因与地形条件所限,前些年,福州水系时常被内涝与黑臭所困扰。
治水,关乎城市形象,关乎社会发展,关乎民生福祉。“要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不懈抓治水,坚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持久战。”王宁这样表示。
2016年下半年,福州打响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对107条主干河道和49条支流展开“一盘棋”治理。此番治水,福州不拘于“老做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走出了一条以可持续为核心的生态治理现代化路径。
统一调度,协同发力,是福州高质量治水的基础。治水之初,福州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为打破“九龙治水”格局,福州整合建设、水利、城管等涉水职能部门,将原先分散的工作统一归口,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
“中心集成了防洪、排涝、调水、除黑臭等功能,是全市的‘水管家’。”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永锋说,通过一体化管理,全城上千个库、湖、闸、站、河等水系要素都能一站式统筹调度,最大限度“把水引进来、把水留下来、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
全域施治要在100多条河道“落地”,并不容易。如果由财政一次性投入,需要100多亿元,这是福州市财政无法承受之重。为此,福州从机制创新上入手,全面启动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治水模式,集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为一体,将城区的102条内河打包形成7个水系治理项目包,共生成5000多个治理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
“福州的PPP治水项目,建设周期大概2至3年,管理和养护需要12至13年,这些都由中标的企业完成,免去了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的后顾之忧。”福州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宸熠告诉记者,这种模式不仅能实现建管并行,谁建设谁养护,还能为政府缓解一次性财政支出的压力——建设期内,工程费用由社会资本支出,政府则以“按揭”的方式,在建设完成后的10至15年内每年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
按此模式,目前福州市财政每年内河治理投入只需要10多亿元。正是这样的模式创新、机制创新,让福州的治水真正实现了“河长治、水长清”。
日前,作为福州城区首条展开全河道验收的内河,飞凤河已顺利完成工程建设,验收合格后将转入运维阶段。“我们都准备好了。”验收现场,中国水环境集团福州公司工程部经理孙孝军这样表示。
随着福州内河治理接近尾声,城区主干河道全面进入“验收季”。目前,全市已完成99条主干河道、23条支流治理,累计埋设永久截污管道249公里,清淤295万立方米,新建生态驳岸90公里。沿河环境显著改善,连续两年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把生态建设从种花种草拓展到“三生”融合
在创新理念、创新机制的引领下,福州在生态建设中逐渐把生态环境的提升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生产环境的优化,融合在一起,使得生态建设从种花种草逐渐拓展到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层面,极大拓展了生态建设的空间,并让其找到了可持续推进的动力与路径。
推进“三生”融合发展,首先要在城市规划中得以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街区改造时,福州市通过制定《关于规范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管理的意见(试行)》《福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指引》《福州市传统老街巷保护与整治导则》等一系列文件,让生产生活生态的众多要素,都能在其总体原则与规划中得以体现。福州市提出的绿色治理思路是,要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生活延续性,同时实现改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等目标,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利用,促进城市商业与旅游业的繁荣。
绿色治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特别需要全民参与。为此,福州市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街区的保护整治以及后续的发展,通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取得公众对街区保护的认同。日前,福州全面启动老城区综合提升“十位一体”工作:对中心城区的重要商业、文化、景观街区,实施交通、人行道、绿化、建筑等综合提升改造,优化城市区域景观;对市民居住密集或者文化底蕴丰富的老街巷,进行系统综合整治提升,挖掘老城记忆,完善街巷功能;对老旧小区,采取街区式连片推进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推动全社会一起来给城市“绣花”,引导居民“共同缔造”城市画像。
在居民们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琯尾街不久前完成外立面改造,实现了建筑文化与生态的相得益彰。街头巷尾的卡通漫画成了这里的一道风景。“以前这里只是一条普通的巷子,经过改造后,经常有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这条街都成景区了。”居民陈爱辉笑着说。
“三生”融合发展还需要政策的不断引导和推动。福州市鼓楼区政府印发《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把营造良好宜居生态,作为打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走进草木葱茏的五凤山麓,一座创业创新新城拔地而起。被誉为“生态智谷”的福州软件园,如今正朝着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科技园区发展。生产方面,园区正推进企业云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构建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推出5G网络试点,并实现光纤到桌面,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生活方面,园区全力推动产业基地智慧化管理建设,进一步提升交通、物业运营,并通过信息化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及管理。生态方面,园区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加快绿化、美化建设,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福州软件园就像是建在公园里的园区。”在软件园工作了7年的安科讯(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娟在工作之余常到福山郊野公园步行。这座“吸粉”无数的公园通过3个环山绿道系统和6条主轴线的健身步道,将福州软件园环绕其中。黄娟告诉记者,“三生”融合的良好环境,让园区里的企业能够安心专心于创新创业创造。“即使是疫情对这里的影响也不大。3月初,我们园区的700多家企业就实现了100%复工。”
在远期规划中,福州将建设成为一座“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是将‘公园’和‘城市’简单叠加,也不是在城市里面建设大量的公园。”王永强说,“公园城市”指的是在城市中建设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在满足人居与生活的同时,可以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让生产、生活、生态在城市相生相融,有福之州——福州,正以山水为笔,绘就一幅新时代壮美的生态画卷。
(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