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福建三华农业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陈钟佃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驻三华农业科技特派员陈钟佃是个多面手,田间活儿样样在行,每天扎扎实实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科技对接 促进发展
陈钟佃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2016年,与福建三华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科技对接,入驻企业,辅导三华公司规划生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入驻以来,他先后引进多个水稻、果树新品种,通过改变经营模式,不仅帮助三华公司提高了农副产品质量,还促其效益大幅增长,年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
做农业,最忙的是春耕备耕工作。白天,陈钟佃不仅要调度机械设备,检查农资化肥,安排工人上岗,除了把田里事情安排妥当外,还要制作宣传材料、展板等,晚上则撰写各种汇报材料,有时一直忙到深夜。他曾风趣地说,我不孤单,忙碌中还有一片蛙声陪伴。
应对疫情 另辟蹊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春节期间,三华公司的蔬菜每天都在成熟,尤其是莴苣、花菜等,受疫情影响却无法销售。期间,公司领导希望陈钟佃提出应对方案,请他主导抢收成保供应工作。
去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六,陈钟佃第一时间赶到公司,对所有田块的蔬菜长势进行分析后,很快就拿出了应对方案。往年,蔬菜收获有专门的一条龙服务队,这些服务队都是来自省外的青壮年。由于疫情,这些队伍无法进场作业,陈钟佃建议启用本地劳动力,让本地员工动员妯娌、姑嫂、叔伯、兄弟等成立临时服务队,解决了劳动力问题。接着,他着手解决蔬菜无法及时运出去问题,启用2019年建成的农产品加工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调试各种机器,除了把收获的蔬菜分批投放市场外,把剩余的蔬菜放在冷库贮藏保鲜。此举既保证了市场供应,又避免蔬菜等农产品的损失。
艺术稻田 锦上添花
三华公司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注入了休闲农业元素,粮食作物生产过程可以兼顾科普教育和观光功能。
陈钟佃提出了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开展“艺术稻田”制作的想法,并在2018年开始实施,三华农场稻田艺术选题后来被中央、省市等各大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有一次,记者到农场采访陈钟佃,却四处找不到他。农场员工说,陈钟佃在田里插秧。果不其然,陈钟佃挽着裤脚和袖子,正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田中央丈量稻田艺术字体大小和间距。他说,为了能够把稻田艺术做好,身上弄点泥,根本不算什么。这是责任,选择这份职业就无怨无悔。
创新思路 增产增收
4年多来,陈钟佃为企业申请“台湾珍珠番石榴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番石榴新品种引进与智能化生态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经费100多万元。在项目建设中,建成多功能生态玻璃大棚1000多平方米,集约化育苗中心2560平方米,实现种苗繁育设施规模化。
为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陈钟佃为农场引进火龙果、番石榴等3个果树新品种,累计种植果树8万多株,实现了果园改造更新种植。在番石榴果园进行豆科牧草、黄花萱草、观赏南瓜等套种,同时建成番石榴可追溯体系。种植模式的改变,使果园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陈钟佃的积极运作下,2016年,福清市首家全程机械化育插秧中心在三华农业基地投入使用,实现了水稻生产过程智能化浸种催芽、自动化播种、温室育秧、机械化插秧、无人机飞防、机械化收割,实现了水稻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另外,为企业实现提质增效,他先后引入了甬优系列、颀荣优系列、荃优系列等优质水稻品种。引入新品种后,每亩水稻收入增加了400元,按1500亩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公司增收60万元。
三华农业公司总经理助理林仁春说:“我们这里的水稻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智能化浸种催芽、温室育秧、自动化播种、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有了科技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传统农业低效劳作的情况得以改变。这得感谢政府为我们派来的科技特派员。”
日前,三华农业公司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其中水稻机械化水平达 100%以上。育供秧中心每年除了为本公司自有水稻育秧1500亩外,还为周边种植大户育秧2000至3000亩。
共建共享 人才兴农
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陈钟佃牵头三华农业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浙江蓝城农业、福建农林大学等进行科研基地共建。在共建基地建设中,陈钟佃担任多个基地的技术指导专家,并为企业引进本科生6名,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壮大了企业的人才队伍,提高了研发水平。4年多来,为企业接待来访或实习人数达3000多人次,为农林大学、农职校、福州高新区等联合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多人次。
陈钟佃说,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有苦有甜,但我热爱生活,也热爱农业,因此执著于农业科研,乐此不疲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也正是这份热爱,他觉得所有的汗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