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林鸣岗:沉醉于绘画世界的艺术大师

2010-02-03 08:51:54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张道成

林鸣岗在为人画像

林鸣岗童年

林鸣岗和卡隆教授

林鸣岗和闵希文

第二届“中欧论坛”艺术家组于巴黎第二天主教大学与各国著名艺术家合影

核心提示:

  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国界。

  林鸣岗,百万福清哥的杰出代表,数十年坚守和耕耘着绘画艺术这片沃土,执着于油画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他的作品被法国前总理Michel Rocard以及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收藏家、教堂及文史馆广泛收藏。他被世界油画艺术界誉为深得西方油画真髓的“色彩大师”和“印象派大师”。

  初次见到林鸣岗,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和善的面庞,淳朴而刚毅;执着的目光,犀利而睿智;几缕规则而又散乱的头发,折射出艺术家的儒雅和深沉。

  林鸣岗视油画为生命,然而在他心中比油画更为尊贵的是祖国。在人生和事业的巅峰时期,他义无返顾地回到福州,加盟到“天趣”国际艺术传播公司,并以此为平台,着力于中华民族的油画艺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移民香港追求艺术梦想

  林鸣岗说:“童年的时光像诗一般的美丽,而青少年时期则是‘想念书,想学画’却没书念、没老师教”,这还得从他的家庭环境、他所处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说起。

  1952年,林鸣岗出生于渔溪镇,8岁那年移居到融城。“我们一家人租住在五德堂(即现在的华侨中学附近),那间大屋名叫鹤庐,邻家一间叫义庐,这是福清当时最有文化品位的地方,是福清有名的西班牙式的大别墅。”林鸣岗说,红砖石柱,飞檐翘角,大鱼池和假山,一片大花园,还种着各种奇花异草。客厅、卧室、走廊到处是金字牌匾、画梁雕栋、名贵红木或酸枝、紫檀家具比比皆是……这一切都让童年时期的林鸣岗着迷,他常常会拿起笔和纸临摹和描绘他所看到的一切。

  林鸣岗家有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老七”。父亲是归国华侨,受过海内外文化的熏陶,受过高等教育,精通英语,父亲当时虽有工作,但日子过得也很艰辛,可父亲还是想方设法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念上书。母亲却是一生都奉献给自己的九个孩子了。林鸣岗还动情地说:“幸好南洋的叔叔和姑姑一直给我们家寄钱寄物,要不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这个大家庭很难全部幸存下来。”

  鹤庐的主人富甲一方,却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琴棋书画都很精通,很懂生活而且是个有文化有艺术品味的人。每天都会精心照料那些数不清的古董字画。有一天,刚上小学的林鸣岗正一边观察着神龛上供奉着的观世音菩萨佛像,一边拿着铅笔在小本子上聚精会神地涂画着,不一会儿,一幅惟妙惟肖的观音像画成了。就在这时,那位老人走了进来,看了他的画说:“孩子,你的悟性很好,如果坚持学画的话,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他的话极大地鼓励了林鸣岗,从此还允许他在走廊一块大木板上画画、读书、写字。

  林鸣岗小时候也很调皮,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已经显露画画才能,经常在黑板乱涂乱画。有一次,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了个关公像,整个黑板涂得满满的,颇为得意。这是他从学校的天花板得到的印象,因为当时学校设在孔子庙里。里面还有很多很多色彩斑斓的壁画。班主任走进教室问:“这是谁画的?”林鸣岗紧张地站了起来,但是班主任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叫他擦掉……林鸣岗喜欢画画与另外一位启蒙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那就是他读初中时的美术老师郭孝极。郭老师也是归国华侨,学识很渊博,曾是印尼的宫廷画家,画一手精妙的水彩画,而且他教育思想很开明。这位可亲的老师选他做了图画科代表,一直对他另眼相看。从此学校出墙报、画报总少不了他的份。谁能想到?45年后的这位图画科代表,竟然成了我国著名的油画大师。这些美丽的童年生活,对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动,竟足足影响了他一生!

  1966年5月,一场史无前例、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大地。学校都纷纷停课了,学生到田间地头去劳动,或者去参加“斗争”,此时才14岁的林鸣岗当红卫兵都没资格。这段时间,对林鸣岗来说是度日如年,更让人感到痛苦的是没有书念,想学画却找不着老师。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林鸣岗感慨地说,为了学画,他就从爸爸办公桌上找一些过期的《人民画报》、《解放军报》,照着上面的插图临摹,直到画出一模一样为止。

  1970年,18岁的林鸣岗成为了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到古田县乡下。去的时候,他带上两大木箱的书,当地的农民帮他挑行李时觉得奇怪,就问他,“别人来这里,行李都那么简单,你的行李怎么就那么沉啊,是什么宝贝东西?”望着农民额头上的汗水,林鸣岗真的不好意思起来,他不知道如何向这些可敬的农民解释。从此,他一天也离不开书籍和画画了。

  由于他喜欢读书和画画,到农村插队后不久,领导就把他调到县文化局,把画马列像、毛主席像、写标语、画宣传画等活儿交给了他。林鸣岗在古田县的文化局和福清县文化局工作了近三年,由于“海外关系”等各种原因,工作上一直无法“转正”,学习上找不到好老师,想读书、想画画、想工作的愿望又非常强烈,但一直没有这个机会。这是他一生最伤心,最痛苦、最迷茫的岁月。然而,也因为这段刻骨铭心的“失学”、“失业”、“无家可归”的痛苦经历,使他得到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林鸣岗移民到香港。他希望好好再学习,从此可以实现他成为画家的梦想。

沉醉画海甘当“苦行僧”

  初到香港,林鸣岗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林鸣岗说:“刚到香港那会儿,日子过得特别艰难。香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大陆相去甚远,开放程度很高,而我又听不懂粤语,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林鸣岗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好在香港当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工作还不算难找。他什么工种都干。林鸣岗还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月刚刚领到薪水,他就迫不急待地去逛书店,花了大半个月的工资,将《莫内》的画集买了下来,林鸣岗说:“莫内的那种笔法、那种色彩、那种空间感太美妙了。”

  林鸣岗一直想读书,想学画,可这时的他,已经26岁了,早已过了上大学的年龄了,于是他只能选读了夜校。

  林鸣岗说:“到美专学习后,我有幸从师于著名的油画家、艺术教育家陈海鹰先生。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夯实了我的绘画基本功,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海鹰先生遵循李铁夫先生“养到大拙方是巧,学到如愚才是贤”的艺术主张,强调艺术技巧、艺术修养的不断磨练,同时也要求艺术家进行自我品格的修练。陈海鹰先生的艺品和人品对林鸣岗影响极大,时至今日,林鸣岗还总以自己是陈海鹰先生的入室弟子为荣。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林鸣岗不仅得到了陈海鹰先生的油画真传,还秉承了陈海鹰先生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献身于艺术探求的精神境界。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美专后,他成了一名职业画家。在之后的6年中,林鸣岗广泛地接触和研究风景、肖像、静物等多题材的作品,成为香港颇有知名度的青年油画家,纵然如此,勤奋好学的林鸣岗还专程到上海、北京等地就色彩、素描、油画等技法问题请教于颜文梁、闵希文、钱绍武等大腕名家。渐渐地,他的名字也开始频频出现在香港、南京、摩纳哥等地的美术展览会上。特别是1989年,他的油画更以香港地区画家的身份入选北京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年已38岁的林鸣岗辗转到巴黎这个艺术之都。林鸣岗初到法国时,比当初到香港更困难,举目无亲,他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字看不懂,生活文化价值观差异大等问题,林鸣岗一边克服这些困难,一边刻苦学画。谈到这里,林鸣岗爽朗地笑着说:“最初他只带了几千元,计划学习一年后回香港定居生活,可一走进去,就沉醉其中,走不出来了。”

  那时,林鸣岗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他的老师是著名油画家、教育家的卡隆教授。为了减少生活支出,一位作家朋友介绍林鸣岗住进一位教授家里的小阁楼,但条件是帮教授接送刚上小学的女儿。从此,林鸣岗每天8点多起床,送教授的女儿到学校,然后再赶到卡隆的画室学画。下午5点多,林鸣岗又赶到小学校接教授女儿回家,然后他又拿出名家的作品临摹。每次走进画里,林鸣岗都如痴如醉,不知不觉,一个通宵就这样过去了,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

  转眼间,一年的游学时间就要结束了。林鸣岗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按原计划回香港,另外一个是选择继续留学。可法国政府有规定,成为留学生得所在学校的指导老师和校长签名才能拿到移民局和警察局的签证,林鸣岗能行吗?

  在卡隆教授的帮助下,林鸣岗成了巴黎美院正式的留学生。1992年的一天,卡隆教授对林鸣岗说:“你已经是个画家了,我很难再教你了,你到卢浮宫去吧,那儿有你最好的老师。”卢浮宫是一座世界艺术的殿堂,陈列了顶尖级艺术大师的作品。林鸣岗听从卡隆教授的指点,走进了卢浮宫。

  一头扎进卢浮宫的林鸣岗,临摹了伦勃朗的《拔示贝浴女》,达维特的《舍利吉雅夫人和他的儿子》,布鲁格尔的《二重唱》以及哈尔斯、柯罗等人的作品。林鸣岗说:“我参拜古代大师们的作品,觉得好象大海一样深邃奇妙,像森林一样浩渺无边…” 2年的时间,他得以一窥法国油画的门径,他又在卢浮宫临摹原作,整整一年之内,他沉浸于大师们的艺术世界之中,如痴似醉。继而,他又跳出巴黎,多次去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德国观摩与写生。任岁月匆匆流逝,林鸣岗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里,自甘寂寞,但又如鱼得水。

  按照法国政府的规定,留学期满后,如果不能申请到居民资格,留学生将会被遣返回原居住国。林鸣岗还是舍不得离开,他觉得巴黎聚集了全世界顶尖级油画大师,而且有最好的艺术氛围,他想成为像莫内、柯罗等一样能名留青史的油画大师。

  事实的结果是,他毫无悬念地通过了一个相当于我国的“学术鉴定委员会”的机构审定,拥有了法国永久居留权。为了谋生,每年夏天他在风景绮丽的莱茵河畔,为世界各地的游客画像。期间,收集了大量的“老外”头像。2000年,河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我国少有的《林鸣岗素描肖像集》,真实的反映了巴黎人的情感和面貌。这是一本被世界公认的素描精品杰作,被认为是“人性的艺术”之花。

  夏天过后,林鸣岗经常背上15公斤重的画箱,去卢浮宫、奥塞博物馆等,与莫奈、毕沙罗、西斯莱等大师静心 “对话”,到山川田野去,沉浸在大自然中。由于走得路太多,他的脚跟已患上严重的“腱膜炎”,痛了好多年了,然而,他依然执着如初,潜心修画,永远沉浸在湖光山色中,忘我地投入到绘画艺术的海洋里。

天涯游子情系家国

  40年执着于油画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创新与发展,林鸣岗成为国际顶尖级油画艺术大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但他却很少在媒体记者面前提起。

  据“天趣”国际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艺术主任赵秀玲介绍,林鸣岗曾被RFI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14次,被誉为第三代旅法杰出华人艺术家。他的作品5次入选法国艺术家协会沙龙,4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并曾在香港、巴黎举行10多次个展和上百次联展。2004年他策划的“中国风”大型画展在巴黎引起巨大反响。林鸣岗曾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三次以中国杰出艺术家的代表身份参加法国主办、在中国南沙、巴黎、比利时、福州举行的“欧中论坛”大会,是中国及香港地区唯一的油画家代表。他已经出版5种画集,今年6月,他的艺术评论集和散文随笔将要在香港、天津出版,人们除了看到他的色彩缤纷的画作外,还将看到艺术家在文学、艺术理论方面的探讨,领略艺术家在中西艺术沃土上艰苦探索的丰硕成果。去年,他又在福建美术馆、厦门美术馆举行画展。他的精彩画作,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的专程从香港、上海、杭州等地来观看。我省83岁油画界“泰斗”高一呼教授带病亲自出席并观赏。许多人认为他的油画深得西方油画真髓,是我国屈指可数的“色彩大师”和“印象派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这样写道:“林鸣岗早年即移居香港,后赴巴黎留学,从印象派以来的风格风景绘画中吸取营养,在光色并重的油画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对大自然家园的关注,犹如一位行吟诗人,在作品中寄予了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感受。”我国许多顶级的大画家、评论家都给了很多极高的评价……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韦遨宇说:“鸣岗其厚积而薄发,呈现给读者的,何止是一幅传统油画定义上的精品,简直就是老庄禅宗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用绘画语言坐而相互论道的结晶,简直就是西方印象书与士大夫文人画两种境界对话的结晶。”

  林鸣岗说,好的艺术属于全人类。他把油画艺术的精华带回国,并传承下去。为此,他担任了浙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对于目前的大部分留学生,林鸣岗有种担忧。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选择了演艺、行为艺术等见效快的行当,期待着三五年能出一个成果。在林鸣岗看来,艺术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这也是他40多年始终坚守着油画艺术阵地的原因。林鸣岗孜孜以求地想画出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的艺术品,让世人觉得架上绘画仍然焕发着一种巨大的生命力。

  2007年,林鸣岗在艺术成就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后,毅然回到福州加入了“天趣”国际艺术传播公司。该公司旨在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及推广香港及海外的优秀艺术家,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林鸣岗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传播油画艺术精髓,务求为推动促进祖国及香港地区的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为实现艺术的真善美而努力。

  这一年,他也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家乡福清的山山水水勾起了他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他来到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树木对话,与小草传情,三个多月过去了,一幅精美油画《家乡春色》诞生了,这幅作品得到业界广泛好评,目前该画还在日本展出。

  谈到今后的发展,林鸣岗说,准备在最近的3—5年时间,选择福清、桂林、四川等几个地方,潜心创作,他希望把中国的油画和文化艺术,带到全世界,成为世界油画艺术海洋中的璀璨明珠,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友好使者。

作品欣赏:

八月圣母院

百年

二重唱

家乡早春

青苔日厚静无尘

晌午

圣.马丁运河

湿地的阳光

太行山之晨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