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理论在线 >> 理论时评 >> 正文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巩固经济回升基础

2010-03-03 09:33:05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专家学者围绕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具有鲜明特点和重要作用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特点明显、作用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制灵活,适应性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创立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具有高度的经营决策自主权、资产支配权、用人选择权和内部分配权,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资金调动快,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

  产权清晰,效率较高。民间投资自筹资金、自找门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投资人对自己的投资负责,有利于投资收益和效率的提高。

  份额很高,潜力巨大。2008年,我国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已成为扩大投资需求的重点。同时,我国还有大量民间资金没有利用起来,投资潜力巨大。

  保就业、促消费、扩内需的主渠道。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08年,我国民间投资吸纳了70%的城镇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只有居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民间投资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缺乏民间投资的增长势必活力不够、后劲不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形成,有赖于民间投资的活跃和市场机制的健全。

  创业创新的重要主体。民间投资与创业创新联系紧密,其催生的大量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挑战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公共投资时滞短、见效快、指向性强、乘数效应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但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还应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

  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下降,专家学者还分析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其他因素。一是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2008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速较快,商品市场需求旺盛,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小企业经营业绩受到明显影响。下半年,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特别是2008年9月以后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商品需求大幅下降。这一方面使中小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现象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产品价格降幅更为剧烈,使中小企业生存难以为继。二是国内出口退税率下调增加了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压缩了其利润空间。三是许多企业过于依赖廉价劳动力,随着用工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增大。四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扩散,国内经济面临困难,国内市场需求尤其是中间产品需求萎缩严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难。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帮助其缓解融资难等问题。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与此同时,随着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和见效,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为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体制条件

  专家学者认为,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应针对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着力改善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民间投资活力。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活跃的竞争性领域已出现相对过剩,在生产过剩的领域依靠优惠政策启动民间投资的空间极其有限,这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首先,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逐步消除行政性壁垒,拓宽民间投资领域。调查显示,我国私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进入电、煤、气、水等领域以及金融业、公共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私营企业占比只有1%左右,而这些部门恰恰又存在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这些部门引入民间投资,不仅在短期有助于刺激民间投资、活跃经济,而且在长期将有助于我国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其次,搞好配套改革。目前启动民间投资的重点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允许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这些领域需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这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价格往往是政府规制价格,因而理顺价格就成为必要;同时,这些领域往往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而税收体制、政府补贴制度等也要相应进行改革。第三,构建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提高投资回报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领域和地区的民间投资项目,应通过补助、减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加以支持。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小企业融资难,既有金融机构认识上存在误区的原因,更有金融体制机制上的深层原因。从认识层面看,大型商业银行往往认为对小企业贷款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更倾向于支持大中型企业。从体制机制层面看,银行结构不合理,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小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的企业覆盖率明显偏低、数量有限的小银行与数量巨大的小企业不匹配、大银行严格的贷款程序和标准同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快、灵、散”特征不适应等。因此,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一是发展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规范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建立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创业板市场,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企业,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等。三是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财政投入,支持各地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扩大覆盖面和担保倍数。四是鼓励商业银行进行技术和业务创新,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应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改革投资审批、审核、备案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政府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和服务。建立健全包括融资担保、培训、信息、创业服务、技术支持、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相关协会、学会和中介机构共同发挥作用。

  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投资创业。制定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跨地区转移,并积极搭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持,尽快制定出台《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实施“创业富民”战略,以创业激活民间投资,积极引导形成新一轮创业潮。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提高素质和竞争力

  专家学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困难,也有其自身原因。应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素质和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优化企业结构。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家庭、家族制企业,股权结构单一、封闭,社会化程度偏低,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应结合企业所处领域和发展基础,鼓励其开放股权,逐渐向混合型产权结构转变,为通过开放式发展引进外部资源、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创造制度条件。

  支持企业升级。中小企业应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在集中力量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基础上,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转移,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政府应从财税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很多中小企业以贴牌加工为主,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导致在产品定价上没有话语权,在品牌建设上没有专属权,严重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状况,应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的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做产品提升为做标准,参与国际商业规则制定,逐步增强发展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整合。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方式,如开展虚拟经营、联合联营、抱团发展等。企业还可以实行战略联合,通过从外部引进生产要素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协作配套效能,实现各方共同发展。为此,应营造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以能力为导向的市场化产业重组、企业整合提供保障。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