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起点再突破——“三群”联动发展增强海西区域综合实力

2011-11-22 20:41:00来源:东南网  作者:吴宏雄

福建新跨越 喜迎党代会

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述评之六

更高起点再突破 ——“三群”联动发展增强海西区域综合实力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7日报道(记者 吴宏雄)

福建的发展,总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西《规划》,提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既定,是支持,更是鞭策,进一步催生全省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十一五”圆满收官到“十二五”大干开局之年,全省上下始终保持一股旺盛的精气神和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一刻也不敢放松追赶与转变的步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发展要素如何聚集?发展难题如何破解?寻求突破,势在必然。

“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瞄准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全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省委书记孙春兰发出动员令。

“三群”联动,分工合击:充分发挥港口的内引外联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带动产业群加快发展。这是福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突破一:

从舞动龙头到壮大集群

福建不产一滴石油,却铸起了石化产业链条。

“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湄洲湾港,引领福建临港重化工业之先河,打造着一个世界级的石化基地。

自2009年11月11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后,湄洲湾畔的泉港石化城,开始发挥其千亿投资规模、千亿产值规模集聚效应。

截至今年上半年,20平方公里的泉港石化城,已有超过60家石化企业,完成总投资近900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达1026家,全年总产值1646.5亿元。

这是我省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一个典范。[!--empirenews.page--]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省的产业规模和总量还偏小;层次还不够高,属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多数;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不长、配套能力不强。

发展产业群,须借力央企、民企、外企龙头进行产业布局、延伸上下游。同时,推进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统筹推进十大新增长区域的发展。

方向已指明,关键在实施,关键在执行。

去年12月,我省在北京举办与央企项目合作洽谈会,上百家央企应邀而来,其中32家央企和5家地方大型国企与我省洽谈123项合作项目,总投资8464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各部门与央企新洽谈项目77项,总投资3000多亿元。今年3月底,我省代表团访问港澳期间,与央企驻港澳机构新签约了一批项目,总投资10.95亿美元。今年9月底,我省又举行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洽谈会共签约项目308项,总投资6456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的引进、布局,落子如飞,全盘皆活。

龙头舞动起来。中石化、中化国内两大石油巨头步步为营、扩大产能。总投资287亿元的中化1200万吨/年炼化项目,去年底落户泉州,开工建设;今年元旦,中交集团会同其他地方国企组成国企投资“联队”,携带总投资212亿元,进军泉港石化、循环经济、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发;今年7月13日,省政府与神华集团在福州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期间,神华集团将在福建省投资约300亿元合作建设储煤基地、电力、港口及其他相关产业项目,在福建铁路运煤通道投资不少于30亿元,着力打造东南沿海能源、物流产业基地……

把优势聚集在一个平台。10大新增长区域成为产业聚集的“主战场”。在环三都澳,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100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掀起“红盖头”,鞍钢宁德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加紧推进;在罗源湾,随着宝钢集团重组福建德盛镍业项目的落地,这个世界最大绿色不锈钢基地即将崛起;在湄洲湾,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行业大户,金鹰集团、兴隆集团等知名外企,港丰石化、泉州兴通等实力民企,纷纷在此安营扎寨,依仗的是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的是所建码头泊位,发展石化、冶金、火电等临港产业,打造大型生产和储备基地……

传统产业也在加快升级。

福安电机,作为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历经数十年的培育,已成为闽东首个百亿集群产业,并被列为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晋江的“中国鞋都”、南安的“中国石材之乡”、石狮的“中国休闲服装城”、仙游的“中国工艺家具之都”、宁德的“中国电机电器之都”等一批区域品牌在全国叫响。

未来五年,我省将着力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我省已再次加速,势头迅猛。

[!--empirenews.page--]

 

突破二:

从港口整合到打开通道

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借助大通道,实现大运输、大物流,对内拓展腹地、对外拓展国际经贸往来,扩大海西的生存空间,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

如今,以港口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省干道为主骨架,以综合枢纽、货运场站、物流园区、“公路港”、“陆地港”为重要节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对外,沈海线福鼎至诏安段等“两纵”高速公路,温福、福厦高铁以及即将在明年全线建成通车的厦深高铁,把海西和长三角、珠三角连成一线,形成一个巨大的“金三角”。京台线浦城至福州段、福银线福州至邵武段、泉南线泉州至宁化段、厦蓉线厦门至长汀段,已把江西等部分内陆腹地揽入怀中;

对内,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省干线等为主动脉,一头连接大港口,一头直通大城市;以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农村公路等为“毛细血管”,纵深伸向港区、物流园区、货源地、重要城镇。

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就必须加大港口整合力度,以攻克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功能重叠、内部无序竞争等难题。

9月2日,福州港口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至此,在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形成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的福州港、湄洲湾港、厦门港三大港口。

近日,省政府又印发了《进一步加强港口岸线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今后发展方向要进一步突出公共码头建设,同时将全省规划港区分为重点开发、适度开发、预留开发三类,促进我省港口岸线科学有序开发。

建设风生水起。在3700多公里海岸线上,八闽从南到北,90多个泊位建设快马加鞭,其中过半是1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深水泊位……

国际经济不振,港口运输量普遍下降,而福建却独树一帜。前三季度,我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76亿吨,同比增长16.2%。

“借闽出海”,这是中西部地区如今的响亮口号。10月26日,江西省在湄洲湾秀屿港区动工建设第一个港口码头工程,着力将这里构建成为江西省海西液态化工品进出口基础。前三季度,周边省份从我省港口进出货物共841.25万吨,同比增长58.2%。

山海交响,大港口时代的脚步声催人奋进。

[!--empirenews.page--]

突破三:

从城市联盟到城乡统筹

厦漳同城化在提速。

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加快推进两大(厦漳泉、福州)都市区建设,以此带动全省城市群建设发展,并与港口群、产业群联动发展,形成引领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和辐射带动粤东、浙南和江西等周边地区的两大经济高地。

今年8月,省政府批准《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工作方案》;9月8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厦门签订,一个全新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联盟,逐渐浮出水面;此后,三市召开多次联席会议,初步确定了首批18个同城化项目,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连接成网、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公共交通一卡通行、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电话实现同一区号等。

“工作在厦门、住在漳州”是许多厦门人、漳州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全长约10公里、总投资近50亿元的跨海大桥,预计明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厦门市区到漳州港区将由现在的一个半小时车程缩短为30分钟。

原本停留在探讨阶段的厦漳城际轨道交通,更写入了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建设。厦漳海底隧道已被写入厦漳两地政府的山海合作协议,初步选址也已确定,开工日期指日可待。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时间表是:2012年,厦漳泉同城化取得实质性成效;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的目标。厦漳泉大都市区的前景让人期待。

福州大都市建设蓝图也破茧而出。目前,福州市已制定了直接管理福清、长乐、闽侯、连江四县(市)财政体制的实施方案。据此,福州市将统筹安排城乡排水、供气公交、垃圾污水等公共事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全新的大都市形象也逐渐浮现,未来的福州大都市区将构筑“一主、一区、三副、两轴”的空间结构。沿海发展轴、沿江发展轴,包括中心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长乐市区-滨海新城、福清、连江、环江阴湾地区、环罗源湾地区等七大板块。

发展海西城市群,必须优化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定位,引导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互补,塑造城市网络结构和构建层级清晰的城镇体系。

沿此思路,沿海正在大力构建一批新型城市和卫星城。一批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率先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

晋江就是典范。长期以来,晋江给人留下了“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尴尬印象,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自2010年以来,晋江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重新编订城市规划,拟投入1010亿元,安排项目197个,把晋江打造成为一个滨海园林城市,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36亿元。如今行走晋江,只见高楼林立、绿地成片,一座现代化新城即将呈现。

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是加强城乡统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42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既发挥小城镇在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中的重要作用,又承接城市群的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群,正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调整,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城旺、业兴、港兴。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