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 再创辉煌——喜迎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刊1

2011-11-22 20:35:09来源:东南网

 

 

平潭海峡大桥复桥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占总投资的31.6%。林辉 摄

激情跨越

五年时间,并不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而在刚刚过去的五年,八闽儿女以不平凡的脚步,迈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这五年,我们牢记嘱托,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八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来闽考察,给予海西建设以深情的关注与指导,给予福建发展以巨大的关怀与支持,八闽儿女备受鼓舞,激情满怀;

这五年,我们将中央精神与福建实际相结合,乘势而上,敢于突破,各项事业成就喜人。海西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颁布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批准海西《规划》,福建发展站上了更高的新起点。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建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天津、广东、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学习新经验、新做法,省委省政府开展全省工作检查,实施五大战役,各地发展比学赶超,八闽变化日新月异;

这五年,我们突出科学、科技、绿色理念,谋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突破。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下“腾笼换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招商引资“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70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结缘海西,高新科技项目纷纷开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这五年,我们以先行抢先机,以先试闯新路。从两岸实现“大三通”到省经贸文化考察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从ECFA早收计划正式启动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闽台合作之门一扇扇打开;

这五年,我们坚持民生优先为民惠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全力以赴抗灾救灾恢复重建,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率先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

过去五年,是励精图治的五年,是激情跨越的五年,八闽千帆竞发,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态势良好——

从7500亿元到138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屡上台阶;从3115亿元到827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上层楼。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学习力、执行力的不断提升,得益于大胆闯、大胆试的冲天干劲,得益于发展方式转早转好转到位。这些,又将成为今后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4833元到74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突破;从13753元到21781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不俗传奇的书写,离不开勇于奉献、勇于干事、勇于担当的良好氛围,离不开广大干群作风转变、思想解放的自觉,离不开强农惠农政策的鼎力支持。这些,成为助推跨越的不竭动力。

未来五年,挑战不断、形势逼人,机遇可期、形势喜人。在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豪情满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必能再创辉煌。

(单志强)[!--empirenews.page--]

 

 

今年前8月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360万吨,比去年提前1个月破亿吨。关建东 摄

跨越亮点

平潭,书写着传奇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1日报道(记者 王凤山)

延绵的海滩上,吹沙船开足马力,将从海里抽上来的沙子回填到金井湾海域;协力科技园区内,大型打桩机在打桩基;吉钓港1#-5#泊位加快建设,自今年3月动工以来已完成投资近亿元……10月28日,记者驱车驶过平潭海峡大桥,看到金井湾组团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开发中,不断打破这座昔日荒僻海岛的宁静,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跨越激情,书写着传奇。

架桥、铺路、填海、建港……“一天一个亿”的高强度投入,让平潭“一天一个样”。

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心无旁骛,创造着“平潭速度”,打造着“平潭质量”。

“在我们这里有这样一句话:‘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有时,一个规划要开好几次评审会,不断修改、不断提升。”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实验区一设立,就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各项规划。

谋而后动,方能又好又快。在规划指导下,平潭正以磅礴的气势加快推进各项建设,不断创造奇迹。基础设施全面铺开,产业项目陆续落地,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平潭澳前客滚码头已具备通航条件,“海峡号”高速客滚船成功试航基隆、台中;“一环两纵两横”等城市主干道加快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2010年起,将连续5年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全岛生态环境。

吸引海峡对岸目光的,不仅是平潭的区位优势,更在于平潭开放开发的全新理念、全新模式。

作为两岸交流的桥头堡,平潭先行先试,全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在机构设置中遵循精简、统一、高效原则,探索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大部门制”办公,打造了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受到落地企业和前来考察的客商的高度赞赏。

有政策支持,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协力科技产业园、海峡城项目动建,总投资16.4亿美元的冠捷工业园即将动工,中华电信“智慧平潭”、台湾纳米科技光电园区等项目签约,东方熔盛文化演艺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即将落地……

台商李云超几乎每周都要接待一批从台湾来的朋友。“从普通台商到民意代表,再到里长、区长、县长,来平潭考察的台湾客人层级越来越高,考察交流频率越来越频繁。”他说。今年6月,平潭发布新入驻台企税费优惠、投资文化产业享有补助等19条支持台胞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9月,省发改委决定,从审批权限、发展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四方面,全力推动平潭开放开发。利好政策不断发布,必将吸引更多台湾同胞到平潭投资兴业。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跨越发展的新业绩正不断创造,“麒麟”腾飞,必能实现“南有厦门、北有平潭”的夙愿。[!--empirenews.page--]

 

 

在福建戴姆勒带动下,汽车零部件生产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闽侯青口。张永定 摄

中国重汽,为海西汽车产业加油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1日报道(记者 王永珍 通讯员 童长福)

10月18日,位于永安的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重卡新总装配生产线试运行。450米长的生产线上,一批批崭新的零部件被组装成一辆辆“穿红披绿”的汽车。

这条投资1.6亿元的新生产线,可年产5万辆中重卡汽车。预计5至8年后,企业将实现年产20万辆商用车的目标,成为全国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和出口基地。

中国重汽海西汽车项目,是中国重汽集团积极参与海西建设、实现自身区域合理布局的重要举措。项目总投资20亿元,去年“9·8”签约,今年1月1日实现资产交割,3月8日进场施工建设。目前,13万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新厂区建设和生产经营两大战场同步推进。

依托龙头大项目,永安紧紧围绕“打造海西载货汽车产业基地”目标,按产城合一要求,高起点规划,完善配套产业建设,全力建设永安汽车城,打造千亿汽车产业。在产业发展上,将以中重型载货车为主导,加快轻型车、轻微客车、新能源汽车等,以及车桥、车架、车身总成等零部件产业发展。园区还设立院士工作站,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开展新能源汽车项目合作,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各地相关企业纷纷主动前来寻求配套。目前,明达机械等19家企业已签约入园,其中已注册企业10家,预核准5家。省重点项目永安汽车轴承技改项目开始设备安装,年底将投产;豪曼汽车车厢生产线已试生产。

在9月召开的省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会上,湖北神鹰汽车公司等4家单位,代表配套企业与永安汽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下总投资79.5亿元的配套项目。

海西汽车项目也带动了整个汽车园区的发展,原路边陈旧破败的平房旧楼,如今已变成鳞次栉比的楼房、超市、家具城、酒楼、宾馆等,一个现代化汽车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未来5年,永安将以建设一流的海峡西岸汽车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整车企业为核心,大力推进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到2015年,各类汽车生产能力可达20万辆,入园零部件企业60家以上,汽车与零部件产业产值300亿元,整车生产及车桥、车身、驾驶室等关键总成、零部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永安,正大步迈向海西和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empirenews.page--]

 

 

今年晋江推进“七大组团,两大体系”建设,掀起了一场城建革命。林熙 施清凉 摄

跨越步履

海西战略

海西建设不断站上新坐标、担负新使命。2007年10月,海西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这是福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先行先试

五年来,中央赋予福建许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央领导都亲临福建,鼓励我们要抓住机遇,先行先试;国务院颁布支持海西建设《意见》,批准海西《规划》。省委书记孙春兰多次强调,海西《规划》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先行先试”,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增强大发展、在更高起点上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福建先行先试步子越迈越大。两岸实现“大三通”,省经贸文化考察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ECFA早收计划启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率先开展对台招生,成规模选派大学生入岛学习,首批7家台湾律师事务所获准在福厦设立代表机构,武夷山旅游台湾推广中心在台北挂牌营运,福建日报成为大陆首家赴台驻点城市媒体……

比学赶超

2010年,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率省直和设区市主要领导,对全省各地市逐一现场检查、分析总结、调研指导。这是一场推动福建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仗,不回避问题,在比学赶超中破解难题。这更是一次对省直和设区市主要领导干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大考。用省委书记孙春兰的话说,下决心挤出时间搞“拉练”,“就是要以更宏大的气魄、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举措,强力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拉练”拉开了眼界,练出了作风,找准了问题。

2010年以来,福建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天津、广东、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激发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赶超意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想发展、要发展、快发展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

五大战役

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跨越发展动员令,决定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和关键,按照“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大干150天,集中力量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和民生工程等五大战役,在全省进一步掀起比学赶超、加快发展的热潮。在2010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动员令——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促增长、调结构,统城乡、惠民生,深改革、大开放,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

县域经济

2011年5月,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晋江经验推向全省,将“比发展快、比后劲足、比民生好、比生态优”列为对全省各县域发展的新“考题”,从产业扶持、简政放权、扩权强县和土地、财政、金融、人才政策等方面给各县市区更多支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全省上下正加大力度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增强山海协作实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群”联动

以发展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为全面贯彻实施海西《规划》,加快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再次提出,要全力推进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三群”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内引外联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带动产业群加快发展。“三群”联动,优势互补,必将产生巨大的加乘效应。

“三维”推进

让项目成为顶起撑杆一跃的支点,追赶方能变步跨越。省委、省政府科学规划布局,着眼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瞄准世界500强,全力推进大型央企、外企、民企“三维”项目对接,抓龙头、铸链条,一批又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入闽落地。2010年12月,福建在京举办央企项目合作洽谈会,与上百家央企达成123项、总投资8464亿元的合作项目;2011年3月底,福建省代表团访问港澳,两场推介会签约85个项目,投资总额100.1亿美元;2011年9月,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在福州举行,共对接项目1334项,投资总额1.28万亿元。“三维”项目对接,是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项目支撑的重要途径。

“四绿”工程

为保护好青山绿水,2010年2月我省启动“四绿”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建设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的目标。2011年上半年,全省造林绿化666万亩,创下历年之最。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达63.1%,是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三大指标均居第一的省份,“生态福建”成为福建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之一。《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福建新增森林面积2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5.2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5%。[!--empirenews.page--]

 

 

福州白马河等水系专项整治初见成效,清水绿树扮靓河岸。林熙 摄

百姓看跨越

陈清辉(在榕台商):以前,来福州做生意多走“小三通”,虽省钱,但马祖的天气多变,飞机误点时有发生,班次也少,不方便。有时遇急事怕耽搁,还得从福州绕道香港或澳门飞台北。现在好了,两岸直航,每天都有从福州直飞台北的航班。在福州吃完老婆做的早饭,中午在台北重温老妈手艺,下午还可按时跟客人谈生意,太方便了。

林玉莲(龙岩新罗区北门社区居民):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句话说到了我心坎上。近几年,龙岩市、新罗区两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改造公园、广场,引导大家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作为退休人员,我切切实实从中受益良多。现在,我每天都到公园唱唱红歌、跳跳舞,日子过得很充实。

徐少东(福建省富贵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这几年,德化各级政府当好“气象员”、“导航员”、“保障员”、“服务员”,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政府总能在企业需要时扶一把,既站在企业发展前头,引领企业往前走,又站在企业发展后头,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企业活力迸发的环境,全力以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德化人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回归工程”落地。

陈德书(大田县吴山乡和洋村主任):泉三高速公路通车后,给位处互通口的和洋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秋茶卖得俏,泉三高速要立头功。如今,茶商、茶客一下高速就到了和洋村,村民抓住这一良机,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洋村成了县里茶叶加工第一村,村民人均存收入在县里遥遥领先。

(记者 陈梦婕 张杰 通讯员 张晴雯 张知松)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