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入城乡——像抓经济一样抓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2011-11-22 20:33:03来源:东南网  作者:潘园园

福建新跨越 喜迎党代会

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述评之三

惠风和畅入城乡——像抓经济一样抓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1日报道(记者 潘园园)

民生无小事,万事民为先。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民生”、“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问题,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这是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

从民生工程战役到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从“一元菜”到“一卡通”……一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画卷正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民生优先,凸显执政新理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近年来,在加快发展、加快转变的同时,“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成为决策层共识。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群众的幸福感。”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优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内化为一项工程,一大战略。

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就安排了25个大项、47个具体项目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打好五大战役的部署,民生工程列为五大战役之一,灾后重建、为民办实事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一个个具体项目密集安排,快速推进;

2010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推10项惠民实事,推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网点、医疗卫生机构、公交服务、城乡绿化、保障性住房、中小学布局等十个方面的项目建设;

今年1月,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1年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2%。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年初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让人眼前一亮。“‘幸福指数’首次写进了‘十二五’规划,释放的信号令人期待。”省社科院副院长黎昕认为,“幸福指数”新提法意味着政府的执政理念正在逐步提升,符合百姓的期待和愿望。

“传统观念认为,改善民生就是‘花钱’,甚至‘赔钱’,要先发展经济挣钱,有了钱再改善民生。其实,民生就是内需,就是消费,有效地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的改善,将大大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预期,进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并带动经济高质量快速增长。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意识到,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经济发展将从民生改善中获得持续动力。[!--empirenews.page--]

突破“平均”,逐年加大财政投入

“每月55元,对于我这无儿无女的孤老头来说,真的太重要了!”龙岩市新罗区菜园村68岁老人陈镇江激动地说,“我做梦也想不到,在年老的时候,政府能给我们发养老金,让我们按月领‘工资’。”

“宁可少修1公里高速公路,也要挤出钱来做新农保。”为让220万老区群众尽早享受到新农保的实惠,地处闽西山区的革命老区龙岩积极探索“制度全覆盖,全市统筹、市县共担”模式,从两级财政中每年“抠”出1.2亿元,投入新农保建设,终于比全国提前10年率先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事在人为,事也得钱为。发展要花钱,民生也要花钱,但我省坚持民生优先,突破“平均”,财政“蛋糕”的分配更加倾向民生领域,并且逐年加大投入,让更多百姓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教育是最长远的民生。为了“确保不让一位学生因困难而失学”,近年来,全省一般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年均增长21.2%。至2010年,我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已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此外,我省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水平也保持全国较高水平。

居者有其屋,是城市中低收入者最现实、最迫切的梦想。今年初以来,我省已安排下达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资金10亿元,并加大土地出让收入计提住房保障资金的幅度,由现行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调整为按土地出让毛收入不低于2%-3%的比例计提,统筹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截至8月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综合开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特大冰雹、强降雨和五次强台风袭击我省,特别是6月,南平、三明等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灾情之重前所未有。伤痛之余,受灾群众面临的燃眉之急就是重建家园。为支持灾后重建,我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0年9月,省政府在前期已拨付0.53亿元重建资金的基础上,再次下拨4亿元支持农房重建。今年春节前,3万多户受灾重建户全部搬进漂亮的新房。

为了帮助受灾农民迅速恢复生产,2010年,全省下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8.45亿元,投入2000万元推广再生稻100万亩,补助3300万元用于双季晚稻增施分蘖肥,补贴1768万元购买畜牧良种,安排农机购置补贴3.2亿元……一系列惠农举措,让全省农民的收入顶着自然灾害持续增长,2010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80元,同比增长10.5%。

一切发展为了人民。2010年,我省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也首次突破1000亿元。与此同时,全省财政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共计107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3.8%,比上年增长19.1%。今年仅省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就达265亿元,占省级财力的64.4%,同比增长22.6%。

课堂里的孩子笑了,田埂上的农民笑了……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empirenews.page--]

创新机制,织就民生保障网

先行先试,从机制制度上创新,织就民生保障网,是把民生优先落到实处的关键。

“打个电话,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太方便了!”古田县23岁的农民工陈乾明到福州打工屡屡碰壁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了12580海西求职平台的电话,并免费得到一个推荐岗位。经面试,他顺利被福州一家邮政快递公司录取。“社保、医保都有,收入也很满意,生活终于有着落了。”

如今,和陈乾明一样通过12580海西求职平台免费找到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自2010年7月在全国率先建立这个新型就业服务平台以来,为求职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合计达到150万,累计有17万人拨打热线咨询、求职,超过1.3万人找到合适的工作。

近年来,我省不断夯实“民生之本”,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加强劳动保障“三基”工作的意见,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所有社区、建制村,形成覆盖到城乡、延伸到村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创新促就业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鼓励各类民办职业培训和职业中介机构参与就业服务的激励机制,让民办就业机构走上台来;率先建立职业培训资金直补企业机制,由政府埋单,实现培训就业“零距离”……

与此同时,我省在多个民生领域推出系列改革举措,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持一张社保卡,到全省各医院看病,可一卡通行。2010年12月初,福建成为全国首个、且至目前仍是唯一的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突破了被公认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各个医疗机构从此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约医疗费用。厦门市有个统计,仅诊疗结果共享一项,每年就节约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2000多万元;

2010年11月初,全国各地菜价上涨,我省迅速打响“菜价保卫战”,在全国率先启动蔬菜批发市场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打出一套组合拳。政府干预仅一周,菜价迅速回归“一元时代”,带动全省19种蔬菜平均批发价下降13%;一个月后,下降25%。今年9月,省政府出台稳定主要食品价格十项措施,建立控价长效机制,当月CPI实现去年12月以来的首次回落;

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我省已连续五年完成国家减排“硬指标”,全省森林覆盖率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2010年,我省在国内率先实行环保“一岗双责”,明确了地方政府和40多个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未完成任务将遭遇“一票否决”;

……

社会和谐,民生为本。一个个民生目标的实现、一项项贴心承诺的兑现,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品尝着一种甜蜜的真实——幸福,正像花儿一样绽放。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