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音西村城镇化经验闻名全国 村居变城市新区

2013-04-11 10:47:46来源:福州新闻网

201341021513741.jpg

  核心提示:

  福清音西村曾是全国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上了年纪的人,对当年“北学大寨,南学音西”的口号还耳熟能详。那时音西村创造的“音西经验”闻名全国。

  今天,在城镇化进程中,音西继续书写着传奇。这个昔日的郊区农村,早已从“农村版”的明星村成功转型到“城市版”明星村,实现农村向城市新中心的跨越。发生在这个村里的种种变迁,正成为福清城镇化发展的缩影。

  驾车行驶在福清交通最繁忙的清昌大道,两侧都是红火的商场、高档小区和酒店。同行的“老福清”一再提醒记者,已经进入福清音西街道音西村的地界了。可记者寻找良久,仍难以找到“村”的迹象。

  在这里,福清的新地标“两馆一中心”早已拔地而起;在这里,万达城市综合体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在这里,还引来了20多家银行、五星级酒店入驻……

  “如今,这里已成为福清城市的新中心了。”“老福清”向记者介绍,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果园。随着福清城市空间扩大,这里已成为展示福清繁华的“大舞台”。

  曾经闻名的农业样板村

  4月9日,62岁的林绍顺正在自家楼底下晒太阳。

  “不知哪一年起自己没干农活了!”提起在村里的生活,他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种地,那时候得挥锄头、出大力,后来不种地了,村民们有的做生意,有的在附近的工厂和商场就业,不用那么辛苦了。

  闲聊中,记者了解到,音西村方圆8平方公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北学大寨,南学音西”,就是当时响当当的口号。

  这种荣誉,如今村里的老人还记忆犹新,也让他们自豪。

  解放不久,音西村就率先在福清成立首个农业合作社,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在此基础上,农田基建逐渐铺开。从1959年至1962年4年间,全村人自力更生,将原有4399亩耕地整成40片水旱轮作区,初步做到排灌系统化,还扩大耕地面积150亩。所花20多万资金主要靠自筹,国家少量补贴。

  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总结成“音西经验”,成为全国学习推广的典型。[!--empirenews.page--]

  农村旧居变城市新区

  如今,村里的农业色彩早已褪去。当年的农田、果林不见了踪影,都换成宽敞的路网、林立的高楼。

  音西村党委副书记林绍国告诉记者,因音西村紧邻福清老城区,随着福清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音西成为城乡接合部的重点开发地,并被拓展成福清城市的新区。

  “福清最高档的住宅小区就在音西。”林绍国自豪地说,房地产项目纷纷入驻,开发了龙旺名城、锦绣家园、凯景新天地、城丰世纪园、阳光锦城等一批高档居住小区。新的商业业态不断在音西涌现。福清城区共有4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其中3个选址在音西。多个酒店项目也纷纷落户音西,其中福清市首家五星级酒店已于去年底开业,总投资8亿元。

  村民改行不再种地

  消失的村庄中,村民放弃了农业生产,劳动力也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

  林绍国说:“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已100%实现转型,他们抓住涌现的大量机会,有的开店经商、有的进入家门口的企业上班。”

  此外,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上世纪90年代初起,全村把目光瞄向了第二、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总量。如投资1000万元,建成音西农贸综合市场;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建材综合市场;投资7700万元建设了全省首家农民酒店——金鹰大酒店。城市的发展,让音西村拥有的集体产业不断升值,包括建材市场、农贸综合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林地等,村里每年的租金等村财收入达近千万元。

  农民手中的钱多起来了,便寻找新的投资点。村委及时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此前小型分散的乡村企业,逐步改造成村民合股经营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并组织能人走出音西,推销产品。全村先后集资1亿多元建起了建材、塑胶、鞋革、农械修配、粮油加工、装璜装修、综合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等企业300多家。

  如今,村民祖上留下来的土屋,早已被一座座小洋楼所代替;平坦的水泥路不断在新楼群中延伸再延伸、拓宽再拓宽;各种商店、酒家、娱乐中心随处可见;高级轿车、摩托车成了普通的代步工具……

  音西村的“退休制”

  告别了庄稼地,成了失地农民,如何才更有保障?

  林绍顺的感受很真切。老林家里在1999年就建起一栋3层半的小洋楼,家里的电器和设施甚至比“城里的”还好。老林说:“原先是小平房,现在是令人羡慕的楼房了,什么都不缺。村里每月还发给 60岁以上的老人350元,新农合等各种保障村财政也全包了,过年过节还有福利,你说能不满足吗?”

  据了解,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0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以上。音西村极其关注老年村民的晚年生活,每年村财政收入的近80%都用于老人福利,逐项细化惠农政策,并把“养老政策”直接与农民挂钩。该村规定,6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可领取350元“退休金”,特殊人群可领取600元。为此,村财政每月拨款50多万元用于“退休金”的发放。据统计,音西村每年用于老年人福利的金额高达700多万元。

  如今,富裕了的音西村村民,把村民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踊跃参加书画比赛、棋牌比赛,舞蹈队、合唱团遍地开花,太极、球类运动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参与,呈现出城区生活的和谐新景象。

  (福州日报记者 林雨夏 贺鹏 林洪相/文 郑帅/摄 通讯员 陈苗 毛晨熙)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