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埠消息 >> 正文

民间戏剧的艺术魅力

闽剧《火烧功臣阁》还原“真实历史”的艺术价值

2013-03-11 10:51:01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俞达珠

闽剧_调整大小.jpg

  小时候喜欢看闽剧,但许多戏文内容,如今已大多记不得了,唯《火烧功臣阁》一剧,记忆忧新,且印像深刻。戏文说的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怕功臣们会夺了他的帝位,因此他残杀与他一起打天下,立大功的功臣,这是真实的历史。可是,朱元璋杀功臣,其过程历时近二十年,作为戏剧之一种的闽剧,不能如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可以用几十集,成百集的容量,来细说朱元璋杀功臣的整个过程,它只能用“艺术的技巧”来浓缩这一段历史,用“历史的真实”(即艺术的真实)来再现这一段“真实的历史”。这就是闽剧《火烧功臣阁》的艺术功力的表现。

  剧情大致如下:

  一日,朱元璋在金銮殿上来回不断地踱步,喃喃自语;唉,太子朱标,太懦弱了,将来必定驾驭不了这帮功臣悍将,如何是好?杀了他们?又如何杀法?必须要筹划出既杀了功臣,又不被天下后世所臭骂。最后,他下了一道谕旨,宣召刘伯温进宫商议良策。

  当刘伯温进宫之后,朱元璋令所有随侍的太监和宫女退下。然后,他对刘伯温提出:朕的江山能永保千秋万代?刘伯温不但是智能之士,而且非常机敏,他明知朱氏江山想有万世基业,那是痴人妄想,但他不能说。历朝历代敢说真话的忠臣被杀无数,他能不畏惧吗?但皇帝问你,你不能不回答。他只好说:陛下的江山,传之万子万孙。(这句话被后来的预言家解释为“到万历的孙子崇祯就亡国了”)因为刘伯温是众所周知的“能知过去未来”的刘半仙,这使得朱元璋听来,非常高兴,但仍不能消除他心中的疑虑。他进一步向刘伯温提出:朕的所有功臣宿将,都会如卿一样忠心不二?朱元璋这一语双关的话,刘伯温听出一身冷汗。他知道,朱元璋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功臣宿将心存猜忌,二是也在警告刘伯温:你能忠心不二吗?刘伯温终究是刘伯温,他灵机一动,马上俯伏在地,口呼万岁,说:“微臣有个万全之策,不知可说否。”朱元璋听到有“万全之策”,精神一振,说:“爱卿快快说来,只要能保江山永固,朕会言听计从,卿快平身。”刘伯温站直身子后,缓缓地奏道:昔日唐太宗身边也是谋臣如云,战将如雨,其中也不乏有功高震主的人物存在。然而李世民很策略地对待这些功臣们。他在皇城内建了“凌烟阁”,诏令画师把功高权重的二十四位功臣画了肖像,挂在“凌烟阁”上,并向文武百官和天下臣民昭示他们的功勋和宣告皇帝对他们的功劳永记不忘。这样一来,功臣们感恩不已,心灵上得到满足,感到无限荣誉。即使有个别大臣居心不轨,也会被天下人所声讨,从而有所顾忌。事实是,挂图凌烟阁上的二十四位功臣,终其世,没有一个出现有反叛行为。刘伯温接着奏道:陛下,臣以为李世民之所以被誉为明君,实在是他驾驭群臣有方,陛下可否仿效之?

  孤高自傲的朱元璋,虽然不满刘伯温把他比拟为李世民。他认为,李世民以阴谋夺位,有什么了不起?朕是明刀明枪地横妇胡元,开创天下的英主,你刘伯温还要我仿效李世民,什么话!但他冷静一想,李世民用计套住功臣的心,不失为良策,不妨一试。想到这,他即以赞赏的口气说,好计策。这事就由爱卿去代朕操办。

  功臣阁奠基之日,众功臣都喜气洋洋地到现场陪侍在皇帝左右,参加动工典礼仪式。文臣们如李善长、刘基、宋濂等都是熟读史书的饱学之士,他们深知“伴君如伴虎”,言行举止不敢有半步越礼。个个表现感恩图报的虔诚和诚惶诚恐复杂表情,满口赞颂朱元璋是“古之明君”再现于当世。可是武臣们却个个挺胸昂首,意气奋发,以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的朱明王朝。前日皇上封侯封爵,今日又建功臣阁来表彰他们,这是他们应得的荣宠。但朱元璋看在眼里,文臣们的诚惶诚恐,那是他们的心计,是虚伪的表现,武臣们趾高气扬,那是居功不可一世,两者合在一起,总有一天会出大事的,他的江山依然可虑,特别使他忧心忡忡的是太子朱标太懦弱了。于是,他心中的另一个决策,在渐渐地思虑中形成了。

  功臣阁落成之日,朱元璋又召来刘伯温商议举行大典事宜。刘伯温在功臣阁动工奠基大礼的活动过程中,已观察到武将们的表现和朱元璋情绪的变化,已经预感到将有一场大事件会发生。今日皇上召见商议庆功大典,他更注意观察朱元璋的言谈语气和精神方面的表露。皇上说,朕的江山,全赖众位爱卿的谋略和战功,今后更要众卿的辅佐。朕欲在庆贺功臣阁落成大典的同时,举行庆功宴,众功臣和他们的子孙、家眷都应请来共度盛宴,刘爱卿,你意下如何。刘伯温听了心中一惊,这众功臣到来,理所当然,还要他们子孙家眷一并到场,这是何意?为了探明皇上的真实意图,刘伯温回奏说:皇上顾念众臣真是旷古未有的天恩,大臣们一定会永记皇恩浩荡的。只是有的武将尚镇守在边疆,若全部都召回来,一旦边疆有事,该如何应对。朱元璋闻奏后,警觉地看了刘伯温一眼,在心中“哼”了一声:你刘伯温想让我留下一些祸根,休想!接着说,朕也正为此事感到为难,不全部召回参加庆典,有厚比薄彼之嫌,这如何是好?今天召卿来商议,即为此事,卿能否为朕谋个两全之策。刘伯温已经觉察朱元璋在探测他,在考验他。为了自保,同时也看出一场“敌国破,谋臣亡”的惨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平时他对淮西集团中的功臣们不可一世的傲慢也有所不满,于是狠了狠心,说出自己本不想说但不得不说的计策。他回奏说:陛下,是否令未列名功臣阁中的一些将军随同诸皇子一起去戍边,这样,现在还在镇守边疆的功臣们就可以召回来参加庆典大礼,这一办法,是否可行,请皇上定夺。朱元璋虽然怀疑刘伯温想借皇帝之手来杀自己心中的政敌,但他提出的办法确是可使二十六位功臣全部到场,达到一网打尽之目的。至于对刘伯温想借刀杀人的一笔帐,待以后慢慢的找机会再算。想到此,朱元璋用非常满意的口气说:卿真是事事有主见,朕准奏了,卿可代朕拟旨。

  功臣阁落成之日已近,刘伯温一直考虑两件事,一是如何自保,用什么借口可以使自己不参加庆功大典和庆功宴。二是虽说淮西集团的功臣们多数是趾高气扬,个个不可一世。但徐达和常遇春却十分歉逊,对自己又十分尊重。每每相遇,口口声声称“先生”。常遇春已病死,徐达这次也被从北方前线调回。这位忠诚的老朋友,一定要想法让他避过这一关。终于他想出一个两全之策。

  一日,刘伯温突然咯血不止。他一面叫儿子拟奏本向皇帝报告自己重病,请假不能参加庆功大典,一面叫一个不起眼的家人,带着自己给徐达的一封密信,悄悄地把信送到徐达家中。信中只说自己因病不能参加庆功宴会,希望徐达代自己陪驾,随侍在万岁身边,千万不可寸步离开皇上。徐达看后感到奇怪。陪驾皇上,是众大臣都有份的事。何用代替,还有为何要寸步不离皇上?更使他不解的是刘伯温重病了,向皇上请旨告假是常理,为什么还要请自己代他陪驾在皇上身边?他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他一向认为刘伯温“料事如神”,而且自己很敬重他的为人,他本应到刘府去探病,只是怕皇上疑心“臣下私自往来”而结党。因此决定待庆功宴后,刘伯温的重病大家都知道了,那时再邀约一些大臣、好友一起公公开开地去探望, 皇帝就不会起疑心了,但对刘伯温要他寸步不离皇上的嘱咐,他定要照此而行。

  庆功大典之日,二十六位受封公侯的功臣除刘伯温和常遇春外,其他二十四位连同他们子孙和亲眷全部到场,共有五百多人,他们个个喜气洋洋地齐集在功臣阁前门大台上,等候接贺。当皇帝銮驾到来时,他们全数俯伏在地,三呼万岁,在朱元璋口谕“平身”之后,他们才缓缓起立,俯首站列两旁,待銮驾过后,他们按爵位、品级高低有序地跟在銮驾后面进入功臣阁大宴厅,然后在皇帝示意下,依次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接着,太监头子大总管宣旨,让各功臣和他们的亲眷入座。正在此时,内宫监急步进阁,在御前特意大声禀奏说,诚意伯刘基有本上奏。随即把手中的奏本呈献朱元璋。朱元璋展开奏本,草草一览,即开口对众大臣说:各位爱卿,诚意伯刘卿因病不能到来,实在遗憾。众爱卿,诚意伯是朕的第一谋臣,是朕的子房。朕这就去刘府看望他,你们只管开怀畅饮。说罢立即命令起驾离去。此时徐达记起刘伯温的嘱咐,也马上离位紧跟皇上出了功臣阁。他们前步刚出大门,即听到后面关闭大门的声音,继之火炮从功臣阁内响起,霹雳之声和冲天火光一起把功臣阁夷为平地,徐达一时警觉却迟疑一步,不意后背被火炮碎片击伤。可怜众功臣和他的亲属全部葬身火海,无一生存。事后朱元璋抓了十几个从元大都掳俘来的太监,杀了他们,说是这些太监痛恨功臣们灭了他们的元朝,因此在筹建功臣阁做了手脚,预先埋了火药火炮。其实人们都知道这是朱元璋找几个替死鬼,以掩盖他杀功臣的真相。徐达后来伤口转化为“疽”。朱元璋听御医说“疽”这种病不能吃鸡肉,就特意钦赐一头鸡给徐达。徐达明白朱元璋用心。“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徐达为了保全家属和子孙。只好长叹一声,把鸡吃了,终于毒发全身而死。刘伯温听到功臣阁方向的炮声,知道朱元璋终于下手了。他的假病却被惊出重病,生命垂危。朱元璋为了探明真相,派太子朱标去探视。刘伯温在病中写了奏本,请求告老回乡养病,朱元璋顺水推舟,准他所奏,让他回到浙江青田。

  以上是“火烧功臣阁”的戏文,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却是历史的真实,它真实地反映朱元璋杀功臣这一史实。这就是闽剧艺术的魅力。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