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海外福清人】陈玉森:脚踏实地的华人科学家

2019-04-10 15:31:15来源:东南网

据《东南网》(记者陈丹妮 兰楚文陈玉森,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教授,智能交通应用技术是他的研究方向。初见陈玉森时,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形象——戴着眼镜,清瘦、质朴,看起来很干练的样子,经过短暂交流后,则可以清楚感觉到他骨子里那一股抹不去的属于福清人的闯劲。

“作为科学家,不是因为我会说什么,而是因为我做了什么改变这个社会。”这是交流过程中陈玉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脚踏实地的拼搏,让他成为智能交通技术领域的翘楚,如今,他带着自己多年的经营成果回到了中国,助力家乡的发展建设。

2018年1月,陈玉森在纽约华盛顿参加TRB交通年会,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中国博士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福清市工业尚不发达,陈玉森说,因为家在乡下,没有可以去干活的工厂,又因为“瘦弱的体质不适合干农活”,当时,十几岁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他选择读书看似“条件所迫”,但事实上,“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是陈玉森真正的想法,也是他深深刻在脑海中,在未来人生里不断用于激励自己的一句话。

因为家中叔叔是老师,让在乡下长大陈玉森也能从小沉浸在“书香”中,而且这股“书香”萦绕着他的整个家族,陈玉森说,族中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读书,他的兄弟姐妹基本都上了大学,两个堂弟还是留学美国的博士。

生在“学霸家族”,陈玉森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1979年,16岁的陈玉森从福清新厝的江兜中学毕业,考上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习土木交通,致力于“读书改变命运”的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四年的时间里,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大学毕业后,陈玉森来到了北京,进入人们眼中的“好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工作。参加工作后,陈玉森没有停止读书,工作之余,他都在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并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培训英语和法语,为出国留学深造而积极准备着。

1987年,陈玉森远赴法国,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海外留学生涯,并一路读到博士。1993年,即将从法国的精英学校——桥路学校毕业的陈玉森,考虑到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主动联系了美国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想跟着他工作。但联系教授之后,他从2月等到5月,一直没得到该教授的任何回音,就在陈玉森以为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方案时,却意外接到了这位教授的电话。教授称,他此刻就在巴黎,想邀请陈玉森一起吃个饭。原来,3个多月不联系的原因是因为这位教授想亲眼见见陈玉森,面试一下他。这次见面可谓“相见恨晚”,一顿饭之后,教授便认定了陈玉森,让他“明天就过来上班”,因为陈玉森的研究方向很新,正是他们公司所需要的。就这样,陈玉森加入了这位教授所在的公司——全球知名智库兰德公司。

在兰德公司工作期间,陈玉森被外派到了荷兰。从繁华的大都市法国巴黎来到了花园式的国家荷兰,陈玉森意外地发现,这个看似“大农村”的国家其实有着很高的科研水平,这让一心投入在科研中的他立刻爱上了这个国家。于是,他从原定的派驻半年,延期至三年,而后直至他离开兰德公司,他也没有离开荷兰这个国家,而是加入了荷兰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德和威公司,便从此定居在了荷兰。

虽然一直在各国的顶尖公司工作,但陈玉森却并不满足于现状。2006年,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的他,车、房齐备,生活无忧,原本可以享受安逸生活的他,却决心走出“舒适圈”,自己创业试一试,“我想看看,我作为外国人在荷兰创业能不能活下去,会不会因为我是外国人就不给我项目。”

就这样,陈玉森在荷兰开了一家公司,做智能交通技术咨询及软件。在自由执业的过程中,陈玉森发现,虽然总有人会在意他是否是本土出身的问题,但也有些人是真正只对技术本身感兴趣。“好坏由人讲,这世界上的好东西最后总是有人抢的。”陈玉森说,别人的态度无法强求,但他可以做好自己的东西。凭借自己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实力,陈玉森的公司项目不断,并一直成功运营到了今天。

陈玉森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受访者供图)

科学家身份下的慈父柔情

如今,陈玉森在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担任教授,从事智能交通应用科学方面的研究,引领最新技术的研发。他说,这份工作的机缘,其中一部分来源于他对女儿的爱。

陈玉森与他的爱人在北京相识,育有两个女儿。2009年,陈玉森与家人住在荷兰中部城市,除了忙于自己公司的工作,陈玉森还每周要去位于海牙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做兼职教授,单程90公里。当时他的一个女儿正在上小学,身为父亲的陈玉森无论多忙,都必须每天准时回到居住城市,将女儿从托管机构接回家。然而繁忙的工作,让他难免会有错过接送时间的时候,不时会受到托管机构批评。

出于父亲的责任感和照顾女儿的需要,陈玉森开始考虑将家搬到海牙,也正是这个时候,陈玉森在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工作的朋友听说了他的情况,综合考虑了陈玉森的科研实力和应用科学院的需求后,邀请他去面试。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两所学校就在前后门,陈玉森便欣然接受了邀请,很快便入职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担任教授,从事智能交通应用科学的研究。

不难看出,在严谨治学的科学家身份之下,陈玉森是一个顾家的好丈夫、好爸爸。在海牙工作期间,他每天上午8点会准时到办公室,工作到下午5点半,他也必定准时离开办公室回家。回到家后,陈玉森会为家人做饭,与家人一起吃晚餐、聊天。之后,他继续投入工作,忙到夜里11点。这一切,已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他也延续了自己在从事科研事业过程中的“努力去做”的理念,鼓励女儿们勇敢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别怕“撞墙”。

“我们从来不会去计较做这个事对或不对,也不说你不要怎么怎么样。我们一定要给她们一种自己选择的权利,有可能犯错的机会,她们才能了解生活。”陈玉森说,独立生活是一种能力,虽然有时女儿们会“撞墙”,遇到挫折,也会摔倒,但生活不能总想着走捷径。只有在他可见的范围内,看着她们不断摔倒,再站起来,才能放心让她们离开他的视线,任她们高飞。

在陈玉森的培养教育下,他的女儿们都养成了独立的生活习惯。从中学时期开始,她们就会在安排好课业的情况之下,去餐馆打工或参加义工,用自己挣来的钱负担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世界各地旅游。他告诉记者,他大女儿被大学录取的时候还特别高兴地来向他咨询,该如何做预算,申请贷款支付学杂费,完全没想到要向自己的父母要一分钱。

除了鼓励独立之外,陈玉森也会用属于父亲特有的无言的爱关怀女儿们。他们家住郊区,但女儿打工的餐馆却在城里,晚上10点半才下班,陈玉森每次都会开车去接女儿。女儿跟他算账说,接她一次来回35公里,油费和时间不就把她一小时3.5欧的工资消耗掉了。陈玉森回答道:“我来接你,是喜欢能陪你在路上聊聊天。你挣的是你自己的钱,而我高兴的,是这一路上我们的亲近。”

2011年,陈玉森在欧美同学会海外年会上致辞。(受访者供图)

未曾间断的中国情缘

从中国到法国,直至在荷兰生活的前5年,陈玉森一直是持着中国护照。即使当时已有了欧盟国家之间的出行便利政策,陈玉森每次从荷兰到其他国家,还是需要申请签证。办理证件的次数多了,当地的警察局都对他很是熟悉,于是,在他定居荷兰的第5年,再一次踏进警局办理签证时候,当地警察终于忍不住向他提出疑问,“你为什么不申请荷兰国籍呢,像你这样的博士,高端人才,荷兰是很欢迎你留下的。”陈玉森回答道“我是中国人,还是喜欢中国国籍。”

听闻此言,荷兰警察劝他,加入荷兰国籍,并不改变你是中国人的本质,无论走到哪里,DNA是不会变的。听到此番劝说,陈玉森顿觉其中有些道理,考虑到自己的工作需要,几番思量之后,他才开放了心态,申请加入了荷兰国籍。

虽然国籍改变了,但陈玉森与中国的关联却从未因此断过。2006年之前,陈玉森是北京智能交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项目的技术总主持人,他和他的团队通过计算机、通讯、电子控制等新技术对传统运输系统进行了改造,从而形成一种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运输系统,以帮助北京改善交通状况。通过这次项目合作,陈玉森首次把左转待驶区的概念带入了北京,利用智能交通仿真来预演交通控制策略,实现交通的决策支持。后来,这项技术被推广到了全国。

在陈玉森带领团队为北京市设计智能交通系统的同时,他所在的荷兰德和威公司的另一个团队正在参与北京机场3号航站楼建设项目。因为是中国人,熟悉中国的情况,陈玉森被邀请参与该项目工作。此后,北京机场3号航站楼的设计,包括标书在内的各种文件,都是从陈玉森的电脑送出的。彼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要举行,为奥运会举办而新建的北京机场3号航站楼成为了北京新的国门建筑,有效缓解了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就这样,陈玉森用自己的设计工作,为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贡献了一份力量。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对新技术的需求增大,陈玉森与国内的交流更加频繁,经常作为行业顶尖专家出席行业论坛,赴国内各大高校作学术报告。同时,他也频繁收到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邀请,委托其设计研发专业智能交通支持系统。他向记者透露,目前,他正带领着团队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智能高速方案。这意味着,继服务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他又将为北京冬奥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玉森说,国内的智能交通发展很有潜力,只是进一步发展起来仍需要一个过程,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不断推动国内智能交通的大力发展。

2019年1月,陈玉森作为海外侨胞代表列席政协第十三届福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严谨治学助力家乡发展

虽然与国内智能交通行业互动频繁,但今年,却是陈玉森第一次以海外华人的身份列席福州市政协会议。陈玉森说,以往他也曾收到过相关邀请,但因为对专业外的活动兴趣不大,他始终没有参加。可近年来,他在海外听到了种种对中国不利政治言论,他认为“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本着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他决定回乡参会,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家乡发展助力,另一方面了解家乡真实的发展状况,更好地为自己的家乡发声。

“以科学家的身份,客观地对世界提建议”是陈玉森在参加福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态度。会议期间有3次集体轮流发言时间,陈玉森都积极抓住了发言机会,针对福州的发展现状,结合他在荷兰的生活经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荷兰是海上农业强国,但也曾遭受海水倒灌,产生了巨大损伤。此番,陈玉森便将荷兰如何解决海水倒灌威胁,改良盐碱海滩发展农业的经验在会上作了分享。陈玉森建议,福州市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海洋,应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抓住自己的特点,并把它做到极致”。他还建议福州市应该学习荷兰发展农业的经验,大胆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单位亩产,走高效农业的道路。陈玉森的发言得到了出席此次福州市政协会议的有关领导的重视,会后,他们还特别找到了陈玉森,邀请他进行小规模讨论。为此,当天会议结束后,陈玉森又再次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成了讲话稿,在第二天的讨论中将自己的想法详细反馈给有关领导。

陈玉森告诉记者,他很欣喜自己提的建议不仅能获得有关领导的重视,还能得到认真的讨论,他很期待自己能够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作为科学家,不是因为我说什么,更不是我期待这个社会为我做什么,而是因为我做什么改变这个社会。”采访到最后,陈玉森说,他的心态一直是“要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去做”,既然决定了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对待,既然决定了为家乡建设助力,就要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一直为之努力。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