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陈乃文:苦耕十余载 泥巴炼成金

——记“建窑建盏十佳工匠”陈乃文的探索之旅

2017-05-09 11:28:18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陈仁杰

 

  福清侨乡报-福清新闻网5月9日讯(记者:陈仁杰)  提及建盏,记者非常喜爱也有所了解,它是福建的名瓷,福清宋代的东张窑就属于建盏系列。自古以来,建盏与龙泉青瓷、德化白瓷三足鼎立而闻名天下。

  记者和建盏工匠师陈乃文素昧平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友人聊天,提及当年隐元禅师东渡时送给德川家康的一只建盏,去年9月15日在美国佳士得拍到7800万元人民币一事时,友人说我们福清也有一位工匠师在建阳从事建盏制作工艺,让记者产生了强烈的采访欲。今年4月16日,记者前往建阳,在建阳区高新大道电商园清风建盏陶瓷有限公司内,采访了陈乃文。在与他握手的霎那间,那双粗糙有力的大手让记者一下子感觉到他饱经风霜和稼穑的艰辛,顿时肃然起敬。

  为了梦想毅然决然

  陈乃文的老家在高山镇北岭村,是位地道的福清人。20年前,年仅24岁的他只身前往建阳谋生时,怎么也没想到20年后的自己不仅踏上了从事传承建盏文化的生涯,而且居然被南平市有关部门以及厦门报业传媒集团、闽北日报社等5家单位联合评为“建窑建盏十佳工匠”。

  走进陈乃文的工作室,墙上悬挂着两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一张是2016年5月省委书记尤权同志到访陈乃文的工作室,注视着手里捧着的一只陈乃文制作的建盏,在与陈乃文夫妇俩交谈;另一张是优秀共产党员、时任南平市副市长的廖俊波同志在与陈乃文促膝谈心的场景。

  工作室里还陈列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建盏精品,那都是陈乃文多年精心制作的一部分。所有精品,无论大小,简素大方,既不张扬,又不显露;不仅具有深邃感、立体感、神秘感,而且每件作品在灯光下都折射出摄人心魄的形色美、韵味美,如同流星划过静谧的夜空,闪烁在寂静的“星空”里。

  陈乃文说,自己走上建盏制作之路,是因为建盏这种独一无二的“星空美”吸引了他,心甘情愿地“坠入”其中,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他告诉记者,在当今世界所有瓷器中,建盏的美与众不同,比如景德镇瓷器的釉面美、艺术美、工艺美,靠的是工匠的精心绘制而成,而建盏的美不是靠“化妆”的,其釉面奇特的斑纹,不是靠任何绘饰,而是釉料在高温下产生的自然结晶,因而具有无比神秘的艺术美。

  “10年前,我迷上了建盏。”陈乃文说,那时喜欢古玩的他在建阳古玩街上,看到了太多的建盏残片,虽是残片,但每一个残片上的美丽斑纹却深深地吸引着他。那时,他对建盏的历史尚不了解,令他没想到的是,仅仅因为建盏的天然美,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年,我非常崇拜工艺大师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精心制作,把一团团泥巴‘窑变’成令人惊叹的‘稀世之宝’。”陈乃文说,在那段时间,他简直无法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即便在梦中所见的,依然是建盏的“星空美”。

  历经千辛终成正果

  但是,欣赏是一回事,传承又是另一回事。怎样才能“幻梦成真”呢?陈乃文想到了改行。2009年,他放弃了一份收入不错的职业,拜建盏工艺名家许家有、陈慧敏和孙福昆等大师为师,跟师学艺,从选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开始,历经千辛万苦直至学会了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

  陈乃文说,前面的12道工序都只是基本功,而最后一道“焙烧”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从他的谈话中记者才知道,建盏实际上是在土与火交融的过程中诞生的,其烧制的条件之苛刻,烧成的几率之低,难度之大,尤其是对火候精准之高,超出了凡人的想象。比如,在窑温1100-1300度之间,1271度就是1271度,误差不得超过1度。

  学艺伊始,师傅陈慧敏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陈乃文,与其他瓷器不同,建盏技术重点在窑内,而窑内技术不是靠手,不稳定因素太多,难于操控。更重要的是制作建盏没有文献资料,也没有“拿来主义”的样本,一切都是靠在不断地失败中、反复的实践中“悟”出来的。要想烧制一件没有缺陷的精品,很难很难。即便现在运用现代科技制作建盏,有时也是一整窑、一整窑地全军覆没,一件成品也没有。像“曜变盏”,在古代人工传统烧制几千万件中,才能偶得一两件,“油滴斑盏”也在烧制上百万件中,难得的一两件。初学建盏,也许在前面烧制出的一百个窑里,全是废品,你可要有耐心啊!

  师傅的教诲,陈乃文牢记心上。他起早摸黑,每天拂晓4点起来操作,夜晚熬夜烧窑,即便是雪花飞舞也从不怠慢。但学艺之初面对着烧制出的一窑窑废品,他还是始料未及。他常常对着这些废品陷入了沉思,甚至于彻夜难眠。为了攻克难关,破解难题,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里,陈乃文吃住在简陋的工作室里,每天都在艰难地摸索,白天参观拜访,“闭门造车”,夜晚翻阅资料,研究废品的成因,尝试无数次的失败,看似成功,却依然徘徊在“一步之遥,就是深渊”的边缘。但是,即便如此,陈乃文的脑海里依然浮现着“曜变”的星空,“油滴”的璀璨,“鹧鸪”的深邃,“兔毫”的光彩。

  陈乃文的痴迷,夫人何清芬却不理解:“你好端端的工作不做,却迷上‘建盏梦’两年了,你的成品在哪?”;“你明知前面有墙壁,偏把头往墙壁撞!”但无论夫人如何劝说,陈乃文依然不改初心,何清芬也只好深深地叹了口气。话虽如此,但何清芬暗地里却在关注着陈乃文的进展,她真心希望自己的丈夫在传承与制作建盏文化上,能取得“零”的突破。

  有一天在出窑时,陈乃文终于发现了一件成品。为了这一天,他熬了两年历经千辛万苦。他顿时喜出望外,但在喜悦的瞬间,他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同样的胚土,同样的配料,同样的素烧上釉、同样的焙烧温度,却得出来截然不同的品相呢?”他赶忙翻出了所有的记录本,逐一比对每一次制作时每一道工序的时间、地点、天气、外部温度、室温、湿度、风向等,陈乃文这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转移。比如,同样在某一天,但早上与中午气候却有所不同;白天与黑夜不同;刮风与下雨不同;晴天与阴天不同,即便是下雨,小雨、微雨、细雨尽管差别甚微,但“一刀切”的结果却是导致失败的万劫深渊。

  这时的陈乃文才惊讶地发现,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却是另一回事。理论与实践有着重大差别。比如烧制某个产品达到了理论的要求,胚体虽已“熟”了,但是,成品的关键还在于还原保温,保温时间不够或过长,都是废品。还有,还原量多少、比例多少,差一丁点都不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关键还在于实践、实践、再实践。

  不知道历经多少困苦,陈乃文终于从无数次失败中 “悟”出了真谛,为他后来攻克制作乌金盏、兔毫盏、油滴盏、鹧鸪斑、曜变等精品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其间,不知道经受了多少失败的打击,不知道流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精力,不知道忍受了多少的寂寞和打击,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劳动代价,但陈乃文说:“没有代价便没有成功!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心系故土恢复宋窑

  陈乃文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这和宋代建盏的复原历史息息相关。

  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至今虽已断代了数百年,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高度文明和我国古代陶瓷大师们的智慧结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以其高贵的艺术光彩,占据极其重要的一席之位,而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五世纪以后,国外把建盏及黑釉器通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的国际通用名词。

  宋代建盏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浓寓的传统风格,看似斑纹相似,但每器都有着它不同的神韵。在历史上,建盏因其烧制难度极大,珍品数量十分稀少,因而成为驰名中外的稀世宝物,历来为收藏家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所珍爱。据成书于1511年的日本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建盏的工艺特点表明,烧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这可以从古窑遗址看到那漫山遍野地瓷片,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建窑烧制的难度。

  陈乃文告诉记者,作为我国瓷坛明珠的建窑建盏,自元代初中期以后却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一度陷入沉寂,以至失传数百年。为使失传的建盏重现人间,从1979年开始,建阳成立了恢复小组,历经30多年的努力,不懈探索,分析了数千片建盏残片的烧成规律,经过数万次坯釉配方调试,以及数千次烧成工艺的改进,终于使失传的“建窑建盏”技艺复原,重现人间,让国之瑰宝重焕光彩。这些拙朴隽永、形神兼备的仿宋建窑产品,无论胎釉、造型、花纹都可与古建盏相媲美,再现了千年古窑之盏的艺术魅力,也为东张宋窑的复原,提供了极其可宝贵的经验。

  陈乃文说,历史上,福清东张宋窑也属于建窑、建盏,在中国建窑建盏历史上同样也焕发过夺人光芒,被载入史册。从地域、地缘来看,福清是在隐元的家乡,渔溪与东张毗邻,一代高僧隐元禅师当年送给德川家康的建盏,也许就是东张宋窑的产品。

  陈乃文告诉记者,他曾到访过东张宋窑遗址,满山遍野都散布着瓷片和窑具,他在实地见过油滴、乌金的瓷片,也有少量的柿红、兔毫。他说,东张黑釉瓷器所散发出的黑,不是一片傻黑,而是犹如夜空或深潭一样沉静的黑,变幻莫测而风靡天下,少数流传至日本,被称为“天目盏”,被视为茶道之圣器。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2件宋代福清东张窑烧制的柿红釉、黑釉瓷碗,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陈乃文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福清宋窑的恢复创造了新的机遇。倘若能把东张宋窑开发起来,那将又是福清的一张名片。“福清毕竟是我夫妻俩的故乡,做文化传承其实在哪里都一样,能为故乡增添浓墨重笔的色彩,也是我们夫妻俩应尽的责任与使命!”现在,他和夫人何清芬的最大心愿,就是回福清传承与研究复原东张宋窑瓷器工艺,把宋代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福清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东张宋窑更值得传承和复原。”陈乃文说。

  经过数年的锲而不舍地历练,陈乃文不仅汲取了宋盏造型精华,还融汇了东瀛匠人的技法。他已自成特色,自创门派,能复原制作20多个品种。他的作品曾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国艺杯《柿红油滴盏》”金奖,“国艺杯《灯盏》”银奖,和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黄油滴》”金奖。

  陈乃文说,他的成功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夫人何清芬了。“假如没有她的鞭策与‘激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坚持。现在,她不仅加入了传承建盏文化的行列,而且比我更热爱!”

  回顾自己走过的艰辛的创业之路,陈乃文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的小有成就诚如马克·吐温所说的那样:“人的毅力是惊人的,只要你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能够做出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就来!”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