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陈炳琪: 回馈故土报春晖

2012-08-23 09:53:56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记者 张道成

  他初中未毕业,却精于研发,善于管理,在荒山坡上建起年产值达10亿元的皮革集团。

  他从没教过书,但被职工们称作“老师”,被中层干部唤为“校长”,近20年来,经他培养出来的出色企业家有近20 多位。

  他睿智实干、重情轻利。在家乡需要他的时候,毅然筹资 400 万美元,投身到实业报国的改革浪潮中来——

复件 相片_调整大小.jpg

  少小立下鸿鹄志

  “一门两黄埔”, 在著名侨乡福清市新厝镇,陈炳琪的父亲陈启明,叔叔陈正是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他们同为黄埔军校学生,被传为一段佳话。建国后,父亲去了印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使陈炳琪的青少年时代充满了艰辛和屈辱。

  “父亲走后,家中的千斤重担就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为了帮母亲分担一些活计,很小的时候,我就成为了母亲的得力帮手。”说这句话时,陈炳琪嘴角闪过一丝浅浅的苦笑,耕田、种菜、养猪、砍柴、理发、裁缝、家务,他样样在行。尽管他们那么勤劳辛苦,但家里还是时常揭不开锅。幸好总有一些乡亲拿几株白菜,几个地瓜救济,在今天看来,这实在不值一提,但对当时陈家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陈炳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在心中暗暗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干一番事业,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82年,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陈炳琪移居香港谋生。初到香港,困难重重,语言不通,既没文化又没学历,他的生活相当窘迫。只要能挣到钱,他什么工作都干。他做过制衣工人、装配工、搬运工,为了多挣钱,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经常打两三份工,生活紧张得像打仗似的。为了省钱,他和四个乡亲合租一间约10平方米的宿舍,每天晚上回来,他们就把饭煮好,放在电饭煲里,第二天中午回到家,匆匆忙忙扒上几口,他很少煮菜,常常只是就着几片干榨菜和冰冻猪肉,喝上两口白开水,将米饭咽下去,又忙着去打第二份工或偶尔也去补习英语。工厂离宿舍来回有四公里,每天上、下班途中,他都是半走半跑争取时间。陈炳琪酸涩地说,我现在经常患胃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1984年,大陆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陈炳琪回老家时,发现电子表、电视机、收音机、服装、鞋帽等商品在中国很畅销,利润也十分可观。他拿定了主意,做涉外贸易。陈炳琪到香港后,与父亲渐渐有了联系。他将想法告诉了父亲,得到了父亲的支持。父亲在台湾有些朋友,通过他们,陈炳琪将台湾的电子表、电视机、纺织品等商品转道香港卖到了大陆。渐渐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经过12年的打拼,陈炳琪从一个打工仔成长为千万富翁。、

  亲情召唤兴实业

  作为一个商人,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是永恒的使命,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的地方投资是不二选择。但陈炳琪却是个例外。

  上世纪90年代初,陈炳琪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攒了不少积蓄。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过着贫苦的生活,许多年轻人都赋闲在家,他的心就像被针刺痛了一样难受。1994年夏,原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到香港招商,找到了陈炳琪,希望他能回家乡投资创业。书记的话激活了埋藏在他心底多年的梦想,陈炳琪毅然和家乡政府签定协议,回家乡投资创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上世纪90年代初的新厝镇硋灶村,山坡起伏,乱坟连缀,村里没有工业电缆、没有自来水、无任何工业基础条件,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一个懂得生产的工人。这些情况,陈炳琪自然心知肚明,但是却阻挡不了他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念。1994 后,陈炳琪筹资400万美元,毅然地回到家乡,他要在一片山坡地上建起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从选址到征地培青,从设计图纸到建设施工,从采购建筑材料到建造过程,陈炳琪都亲自到工地检查每一个环节,他一心要把宝利特做成一个百年基业,一个回馈家乡和乡亲们的永久事业。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虽然很苦很累,但他很高兴,因为眼看着自己回报家乡的梦想一天天变成了现实。

  天道酬勤,由于陈炳琪夜以继日的工作,他的宝利特公司一期厂房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顺利竣工了。1996年5月1日,宝利特公司正式投产了,并根据工种的不同,以四、五百元到一千元不等的工资聘任乡亲,为家乡解决了劳动力出路问题。

  但一年后,财务审计报告出来了,“宝利特”亏损了一百多万美元,这让陈炳琪陷入了一场危机。父亲知道情况后,从印尼打电话回来,叫他把工厂关闭,回香港去经商,可陈炳琪无法听从父亲的命令。他心有不甘啊,“宝利特”是他多年来的心血啊,而且要是关门了,那回报家乡和乡亲们的梦想就彻底落空了。这是陈炳琪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贤惠的妻子看着他一筹莫展的样子,很是心痛,但又不知从哪儿帮起,便在一旁说安慰他,亏损了不要紧,我们找找原因,从头再来。经过反复查找原因,陈炳琪得出一个结论,因为是第一年生产,工人们不熟悉机器操作,产品质量不稳定,材料的浪费非常大,而且还时常拖延交货日期导致要赔偿……

  陈炳琪痛定思痛,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想方设法控制成本。一批原材料采购入库后,不管到哪一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根据实际情况,他规定了每个环节允许损耗的比例。他还有一条铁的纪律,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好,哪怕通宵达旦。他的助理林芙蓉说,他发现了问题,就会立马找原因,非要把问题搞清楚不可,然后再制定相对科学的办法或制度来改进实施,经过试运行后再以文件颁布实施。由于他事必躬亲,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时,通常都是凌晨二三点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宝利特开始扭亏为盈,而且赚了几百万,1997年,公司利税达到1000多万元,被授予福清市“百万元纳税大户”的匾牌。接下来的几年,“宝利特”的业绩连续飘红,而且是成倍增长。

  陈炳琪把赚来的绝大部分钱又投入到工厂,他一边抓技术研发,产品的升级换代,一边抓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近20年来,他共投入近亿元的经费,用于产品的研发。在他的带领下,宝利特集团荣获“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获得十多项国家专利,特别是今年承接了福建省区域“纯水溶剂无毒环保合成革研究及产业化”重大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他先后4次扩建厂房和相继成立纺织涂层、新材料科技公司,先后投资5000万美元,并于最近斥资1亿元成功收购了福建天海矿业有限公司。如今,宝利特集团年总产值达到10亿元,产品 70%出口,成为我市的创汇大户。[!--empirenews.page--]

  捐资千万做公益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陈炳琪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1994年他回乡创业起,捐资助学、修路铺桥、扶贫助困、赈灾助残,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在他看来,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和乡亲们做点好事,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1999 年,他得知硋灶中心小学校舍经过 80 多年风雨侵蚀,教学楼年久失修,孩子们坐在危房里学习时,陈炳琪坐不住了,慷慨捐资125 万元用于盖硋灶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他不仅自己行动,还动员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及公司员工捐助。仅这一项,就让硋灶村一千多人受益。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他回乡创业起至今,他先后共捐资一千多万元,用于建造学校、幼儿园、道路等各项慈善事业,受益人达到万人之多。

  虽然陈炳琪回报故园,回馈乡亲不图名,不图利,但家乡的党委和政府对他的善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2002 年、2007 年,他曾先后获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乐育英才”“惠泽桑梓”荣誉称号,并荣获金质、银质奖章多枚。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2002 年 7 月 12 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全国新闻联播专题采访报道他的创业历程《一位侨商眼中的变化》。

  业界的“黄埔军校”

  这一生,陈炳琪从未教过书,但工人们习惯称他为老师,工厂的干部们唤他为“校长”。每每听到有人这样称呼他,陈炳琪都乐不可支。在他看来,一个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还要培养出一批批业界精英。他的这个理念,不仅成就了“宝利特”今日的辉煌,还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企业家,时间久了,“宝利特”也就有了业界“黄埔军校”的美誉。

  我市某大型企业集团行政总裁陈琼谈起宝利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曾在宝利特工作七年多,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成长为企业的管理者直至行政总裁。在陈琼眼里,陈炳琪是睿智的企业家,是良师益友,似父亲兄长,但唯独不像“大老板”,她给记者讲述了几件往事:

  “刚到宝利特工作时,我有个习惯很不好,什么东西都会乱扔,有的文件需要时又找不到了,一两个礼拜后找了出来,过了时效。”陈琼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两次陈炳琪居然亲自帮也收拾起办公桌来了。经过他的整理,办公桌上一尘不染,公文、材料一目了然。见陈琼回来,陈炳琪笑着说,小丫头,你这个材料得好好收拾一下啦!陈琼自然羞愧难当,下定决心要改正这个毛病。时至今日,陈琼都还保留了当年在宝利特形成的习惯,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

  还有一次,陈炳琪看出陈琼在有意无意回避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便把她叫到办公室问个究竟。原来是公司前不久辞职的一位高管,开起了皮革工厂,挖走了一些宝利特的客户。陈炳琪听后大笑起来,“可喜可贺啊,我们的阵营又大了一个。他们的工厂做得好,这是好事,这世上钱是赚不完的,大家一起赚不是更好吗?而且我们只有抱团发展才能越做越大啊。”近二十年来,从宝利特培养出来的出色企业家有近20 多位,他们在创业初期,资金上、经验技术上和客户资源方面,或多或少地都得到了陈炳琪的帮助。陈炳琪的大家风范自然也得到了这些晚辈后生们的敬重,大家都尊称他为“校长“。如今,陈炳琪和他的学生们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他们的事业稳步发展。

  说陈炳琪不像“大老板”,记者也有同感。整个采访过程,就像是朋友述家常,很轻松愉快。采访结束了,由于怕电梯容不下,陈炳琪就让客户和记者搭电梯下楼,自己却气喘吁吁地走楼梯跑了下来,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要知道,陈炳琪是亿万身家的皮革大亨,然而在他身上丝毫没有大老板的“脾气”,有的只是做人的谦卑和待人的真诚。

  我恍然大悟,这些年来,一些制造企业纷纷倒闭,而陈炳琪的宝利特集团却能傲然挺立,从容地面对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我想,博大的胸怀、坚毅的品质、待人的真诚或许就是一个比较贴切的注解。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