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民间故事 >> 正文

卢希韩曾到福清

2016-11-30 11:58:32

  (作者:魏名庆) 一都有欧阳修题刻,因欧阳修是宋政治家、文学家,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而传为美谈。其实,元代也有一位诗词名家来过福清。“百度”称其为“元代大诗人”,谓其“著有《奎峰文集》10卷、《诗集》12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当然他的文学才能与成就跟欧阳修恐怕不可比,可试想,元明清,在文学上与欧阳修可以比肩的又有几人?我们不妨看看这个与福清有缘的元代大诗人是怎样一个人?与福清又有哪些交集?

  此人即卢琦。《元史·循吏传》介绍十八位官员,卢琦跻身其中,可见其不同凡响。祖籍福建惠安,字希韩,出生于1306年。少时求学颇受器重,一直专心奋志读书。元至正二年(1342年)试春宫,名列前茅,赐第进士。

  登第后,初授将仕郎、浙江台州录事,因父丧丁忧守制没有上任。服除,改延平知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转永春县尹。元代县尹相当于县令。

  永春上任尚未三年,境内突遭暴雨,水发山崩,田园流失,村舍倒塌,受灾者达三千余人。岁荒年饥,满目疮痍。为苏民困,上疏请求开仓赈贷。一方面拯救饥馑,均平赋役,减轻钱粮税,豁免铁炉税,停止横征牛、苎、丝料、夫役等附征什税;另一方面,下乡劝农,清理积案,公允决断历久不结的悬案。对细小讼诉,则劝导讼者互谅互让,致力农事。于是讼事日少,民得安居。同时,修缮校舍,增加学田,延聘邑中德高望重儒者当教授,使“阖邑明人伦,知廉耻,保信义,持忠孝,官曹事少,学风翕然,教化大行。”卢琦还经常出巡郊野,稽查四方。“自是威行于境外,“卢永春”之名满闽粤矣!”

  永春周边邻县黎民,早慕“卢永春”之名,把卢琦治下的永春视作安居之地,饥民蜂拥而入。“民多扶老携幼就食永春。”然而,闽南大旱,永春也未能免灾。但因永春天然条件良好,气候潮湿多雨,有“小旱无忧,大旱半收”之谚语,加之卢琦管理有方,受灾相对轻些。卢琦不嫌弃外来饥民,想尽办法予以赈济。他招呼永春人尽力救援外来饥民,并让佛寺设粥棚收纳饥民,还派人用船收纳被遗弃的幼儿、饥民,使永春境内道无饿殍,合郡黎民额首称庆。“卢永春”之名,愈加远扬。

  可是,此时元政权已是西山残阳,官逼民反,饥民到处揭竿,盗贼如麻,战乱之火逞燎原之势。元史载,邻县仙游群盗窜至永春,适逢卢琦在乡间巡察民情。贼人远远瞥见卢琦,彼此转告: “这是永春的医生,成为这种医生的黎民,真是大幸啊!”卢琦不惧不避,立马贼前,晓以好坏祸福,劝群贼立地自新。贼人答: “我们的父母官虐待我们驱赶我们,所以我们才到这个地步呀。”卢琦给以安慰,群贼放弃兵器,绑了贼首献给卢琦,然后散去,盗患顿解。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卢琦调任宁德,永春父老相率前往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乞留不得,乃立庙设生祠奉祀,并请永泰籍名人林泉生撰《永春县知县卢公去思碑》,勒石于郊颂德,表达永春百姓对卢琦的思念。

  元顺宗至正年间,宁德盗贼猖獗,民不聊生。卢琦一到宁德,盗贼望风逃窜,匿于深山的百姓,纷纷复归故里,安居乐业。

  同年,兴化、泉州地区发生战事。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因为卢琦名著永春,下文请他共商大计。他来往于二郡之间,不畏烦劳。不久,因功提授为盐课司,分司海口,外商货运都得经他许可方能交易于全省。因课督供盐无误,他的名字又震动中外。时,户部下令,让四盐场各自为市。卢琦认为这种办法上亏国课,下毒小民,置之不理。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卢琦被提升为浙江平阳知州。委任状尚未到达,他却因病溘然去世,享年56岁。

  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一月,卢琦到海口瑞岩山,留下以下题刻:“温陵卢希韩徵赋海口镇,公暇至此。同游者陈国辅、颜希道、陈仲宣、李月海、郑宗晦、上官仲德、陈元才、陈士吉、郑克裕,僧孤岩。时至正己亥十一月二十一日。”温陵是泉州别称,惠安旧属泉州府。

  卢希韩是福建历史上的知名良吏,他在福清海口镇留下的题刻,一向没有引起重视,令人十分遗憾。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