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福清“非遗”:走灯牌

2014-03-03 10:38:29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记者 林秋明

  在福清,东张镇香山村庄厝自然村的走灯牌很有特色,这项类似灯会的民俗活动己有近千年历史。每逢元宵节,村民就会将灯牌从兴龙宫里请出来,走村串户举行巡游活动,期盼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平安幸福。

  庄厝自然村的走灯牌源自兴龙宫。龙兴宫供奉的是道教神明张圣君。据记载,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张圣君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年轻时,张圣君精通武术,急公好义,云游于永泰、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在闽清羽化升天,享年45岁。当地村民将他奉为神明,希望其为百姓袪邪保平安。后来,有一帮永泰人到东张镇谋生,为了确保平安,将张圣君的香火请到东张镇虎甲顶村建宫供奉,并于每年正月十五在龙兴宫四周举行走灯牌活动。后来,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走灯牌不再局限于龙兴宫四周,发展为环村大游行。也有人说这个习俗的来历是:由于庄厝自然村地处山区,村民为了防止野兽入侵,经常点燃火把巡山。后来经过演变,就成了走灯牌。

  早期的灯牌叫做“火把”,是用毛竹泡水晒干后,用10根竹篾捆扎而成。后来,竹篾“火把”演变成用松木作燃料,装在两只小铜盆里,用扁担挑,两盆一担,几百人成队,非常壮观。还有专门的人员挑燃料,以便随时补充。又过了数十年,人们用松木心当燃料,这种燃料耐烧。而后又演变成用松脂块当燃料,这样大大减轻了劳动力。再经过数百年演变,人们发明用石蜡当燃料,又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蜡烛普及后,人们改用纸糊灯笼,在灯笼中插上蜡烛当燃料。当游行队伍经过村民家门口,会领到一对蜡烛补充燃料。

  50年后,村民将蜡烛改成新式“火把”,用花生油或煤油作燃料,使用方法是用一根1米长的黄竹,在竹心灌满油,上端用破布当灯芯(后来改用棉花),做大拉长,这样不做任何防风罩,也不怕风吹灭。游行队伍每到一户家门,都有人添油。

  20世纪90年代,村民又对灯牌进行了改造,设计并制造出板车式大灯牌(又叫“大排灯”),内装电灯。使用的时候,将所有板车依次连接,统一由发电机提供电源,整个队伍俨然一条火龙,蔚为壮观.

  如今,全村板车式灯牌车共有17辆,共计196盏灯牌。每辆灯牌车的车身两侧写满吉祥语及捐赠村民的姓名,车顶放置6个形状、规格统一的灯箱,灯箱两侧画有十二生肖、张圣君的传说、二十四孝及各种人物风光图案,美轮美奂,煞是抢眼。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