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灵石的“三九”——灵石景观叙说之四

2014-01-27 09:55:55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俞达珠

  灵石九峰之神奇,除了已叙说的报雨峰通天石和芙蓉九叠之外,要算留雪峰和它顶端的碧玉洞了。

  留雪峰之所以“留雪”名之,因为它海拔967米,在一都未划归福清以前,他是福清的“珠穆朗玛峰”。人称:“玉融小珠峰”,常有积雪,有“江南北国”之美景。清康熙《灵石山志》“形胜志”称:留雪嶂,岩屏突起,翠壁千寻,每隆冬雪下,弥月不散。上有雪庵,碧玉洞,陡绝天半。俯视尘寰,洵非人间景也。由此可见,留雪峰又名“留雪嶂”。嶂者,高险之山也,如屏障的山峰,层峦迭嶂是也。它是灵石群山之峰,所以有时冬天积雪至暑夏不会溶化。而春夏秋冬四季,又云雾环绕峰头不散,使游人感到:“云深不知处”之奇妙。秋高气爽之时,登高俯览灵石,远眺石竹,湖光山色,真似人间仙境。顶峰西侧,两壁竖立,中开一门,直下千仞,宛如通天门,岩处军事要冲,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北向巨岩重叠,落下深涧,涧底一岩洞,即碧玉洞,洞深、高各约30米,高5米。洞口寒气袭人,洞顶一圆窍通天,透进一线光明。传说刘璋礼当年破洞救妹,即在此洞,故又名“蟒蛇洞”。又有传说 “刘璋礼应妹妹的恳求,留下三个小外甥”。这三个小蛇精后来取名“九使”,“十使”,“十一使”,继续住在洞中,所以民间称为“九使洞”。故事流传既久,难免谐音讹传,所以又有“九狮洞”之名在民间出现。另有一说更为神奇,相传该洞原是深不见底的阴洞。九头神狮深居洞中,日久成精,经常出来残害生灵。当年叶相在苍霞亭编纂文集,时有山民对他说起“九狮害人”故事,他一怒之下,决意进洞降妖。一日,他命随从们抬了一根一百二十斤重的蜡烛进洞,可是刚到一半深处,烛火就熄灭。古人不知道是缺氧所致,以为是:“九狮口吐阴风”把烛火吹灭。就在此时,从头顶“通天窍”传来上天仙人的告诫之声,说“叶相公快住步”。叶相不敢对天执拗,但心又不甘,下令手下人搬来石块,把洞拦腰堵塞。现在洞中还留有进洞石阶,但洞被堵一半,所以现存只有30米深。

  1992年初夏,因灵石林场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事,笔者与黄以庚先生,陈灵女士等应邀三进灵源,登上留雪峰,探过碧玉洞。身临其境,真正领略到古人所说的“人到山顶我为峰”之豪放气概和“无限风光在险峰”之奇趣。难怪高僧寂影大师游留雪峰之后赞叹,他说:

  莺啼烟事觉春寒,步入灵源翠霭间。

  霄路有虹凭锡驻,石门无锁倩云关。

  千峰寂历唯猿啸,众鸟回翔拟凤还。

  箕坐鳌桥思往事,悠然一喝响空山。

  此外,古佛山如乐山大佛,端坐在灵石寺前,接受游客和信士们的朝拜,香炉峰上的参天大树,如信士们敬献的大柱香。祥云飘缈,如香柱上轻烟缭绕,大金山如一块硕大的金元宝,牵雨山日日时时等待着报雨峰的“报雨”消息,把雨“牵进灵源”,泽沛苍生。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惟妙惟肖,给游人增添无限的游趣。

  灵石山的第三个“九”,就是九鲤仙“坐化”时留下躯壳的遗迹——九叠石。

  在灵石山留雪峰山顶的西南面,有一块方圆数里的小平原,小平原的中心,有序的从东向西排列着九块长方形如“麻将牌”一样的岩石。它们好像是人工排列但绝不是人工所能做到的工事。所以人们只好把它们的形成,说是“天工造物”,天造地设地摆在那里。也正因为它们的形成,世人无法想像是怎么来的,因此,神话传说的产生就是自然之理了。

  那是早在汉武帝时候,淮南王刘安手下有个侍从官员何氏,在刘安蓄谋造反时,何氏参与密谋。何氏有九个儿子,八个两目皆盲,只有长子生一个眼睛,不仅能见光明和万物,而且独具慧眼,能及早看出淮南王必败。为了免遭连坐之罪,九个兄弟谏阻其父,离开淮南王,其父不听。九兄弟为了避祸,离开父亲,在长兄的带领下,来到福州,初居闽县九仙山,学道炼丹。后淮南王事败,何氏九兄弟怕被追捕,又向南逃亡。至仙游九鲤湖,见此处不仅山水明秀,风光瑰丽,是学道炼丹的好地方,而且地处偏僻,可以隐居避祸,于是就定居下来。兄弟们日日炼丹,期待一日成仙升天。但要得道,光炼丹不行,还要行善。但一行善,必然闻名于世,必为朝廷所侦知,如何是好?九兄弟一时束手无策。一日,长兄带八个小弟环游九鲤湖,长兄见湖中九条巨鲤,嗷嗷待哺,实是可怜,于是心生一念,把兄弟们日常所炼的仙丹,喂养九鲤。日复一日,九鲤竟也得道成精。一日,九鲤对何氏九兄弟说:“感念道兄造化之恩,时至今日,我等欲登龙门,上升化龙而去”道兄们若愿意,我等可以驮着你们一道升天”。九兄弟一听,觉得是个机会,就答应了。他们坐在九鲤背上,一路游至灵石留雪峰。见峰顶一小盘地,是个好地方,一是动了凡尘心思。就从鲤背上下来,坐在地上。不想这一坐地,就坐化了。他们不知不觉,灵魂脱窍,飘至石竹山,就在石竹山道场,赐梦指导众生灵行善。他们的躯体,就留在留雪峰,成了万世不变的九叠石,因它是九鲤带来的,因此,民间又叫它们为“九鲤石”。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