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寻访融城街巷古井(图文)

2013-12-04 09:22:27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福清市博物馆 毛胤云

  古井,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承载着祖祖辈辈人的记忆。据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县城图上的记载,城内各个街巷分布有官井五口,城外有上洋井、水坊井及利桥井等三口。但是随着旧城的改造、城市的发展,我市城区大部分的古井逐渐被废弃、埋没,保存尚好的古井已经为数不多。目前,老城区仅遗存有后埔街官井、东巷古井、参府前石井、河后巷宋井等几口古井。它们不仅是融城老街巷历史的见证,也是值得保护的重要文物。

image001_调整大小.jpg

  东巷官井     位于官塘前市场南侧东巷41号民居前,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县城图上标明为“官井”。井圈为整石雕凿而成,六瓣瓜楞形,高0.50米、外径0.83米、内径0.57米,为典型宋代井圈造型;井台为三合土铺设,井壁为块石垒砌而成,井水清澈,附件居民仍在使用。

image003_调整大小.jpg

  后埔街官井   位于后埔街街心公园旁。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县城图上标明为“官井”,井圈为整石凿成、瓜楞形,高0.55米、外径1.00米、内径0.66米,口沿上凿有方形卯口,以便加盖,井圈外壁阴刻有文字,依稀可见“元祐”二字,其余已漫漶不清;井壁为块石迭砌成圆形。该井现已干涸废弃。

image005_调整大小.jpg

  河后巷古井     位于河后巷41号民居前,井圈为整石雕凿而成,六瓣瓜楞形,高0.40米、外径1米、内径0.67米,为典型宋代井圈造型,外壁阴刻有大量文字,现已漫漶不清,井圈口沿处凿有方形卯口,上横放有一条石,近期附近居民在井口上加装铝合金井盖;井壁为块石垒砌而成,井台被后人使用水泥浇筑,井水浑浊,已废弃。[!--empirenews.page--]

image007_调整大小.jpg

  东门上洋井   位于东门与龙山口交汇处,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县城图上标注为“上洋井”,附近居民称其为“六角井”、“东门井”。现井圈、井台均被改造,井壁为块石垒砌而成,仍有井水。据附近老人介绍,当年东门城墙外就这一口水井,井水从未干涸。附近居民对它有很深的感情,有关部门因城市建设需要,数次要将古井填埋,都遭到居民的强烈反对,古井才得以保存至今。

image009_调整大小.jpg

  参府前石井   位于参府前16号民居前,井圈为圆形,整块青石挖凿而成,井口外径0.45米、高0.3米,口沿处有井绳磨损的痕迹;井台为石灰构筑,占地约5平方米,有龟裂现象;井壁为块石垒砌而成,长满青苔,井水清澈。据附近老人介绍,该井为参府前一带最古老的水井。

image011_调整大小.jpg

  参府前土井  位于参府前29号民居后院,原井圈为整石凿成覆斗型(上圆下方),高约0.30米,民国时期该屋主又在原井圈的上面放置一圆形三合土井圈,高约0.50米,外径0.48米、内径0.33米,该井的井壁为黄土层,未用石材垒筑,而井泉依然清澈,附近居民称之为“土井”,现在仍在使用。[!--empirenews.page--]

image013_调整大小.jpg

  霞施井  位于阳春巷27号前。该井井水清澈,井水距地面约2米,井壁为圆形,块石垒砌而成。直径约1米,井栏为红砖砌筑,外粉水泥,八角形,每边长0.35米,高0.55米。井栏壁上阴刻有“霞施井”、“民国二十五年”等字。井台为新修,水泥浇筑。

image015_调整大小.jpg

  后巷石井   位于豆区园西南侧后巷。该井为1968年挖凿,井圈为整石凿成、六瓣瓜楞形,为典型宋代井圈造型,应该是古代废弃的“官井”上的井圈。据屋主介绍,井圈原位于华侨中学附近,搬至今此新井上。石井圈高0.6米,外径0.9米,内径0.6米。原题刻已漫漶不清,隐约可见“□熙岁……”字样。搬置新井上后新刻“陈全宋一九六八年三月”铭文。

image017_调整大小.jpg

  古夏巷石井   位于古夏巷67号古民居天井右侧,该井的井圈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分为青石雕凿而成,覆斗型、内圆外方,外径0.7米,内径0.3米;井圈的下半部分为砖头垒砌而成。井壁为块石垒砌而成,井水清澈,仍可使用。据屋主老人家介绍,水井为先人在清末建房时开凿。

  融城老街巷内的古建筑大多已毁坏殆尽,只有余下部分古井还散落在城内的各个角落,它俨然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在现代化的今天,水井的实用价值不如之前那么重要,但它却承载着许许多多的古老故事。我们文物部门将继续挖掘古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不断的宣传、呼吁,让广大市民不断提高保护古井的意识,让融城老街巷的古井文化重放异彩。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