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年俗的与时俱进

2012-01-19 09:03:14来源:福清侨乡报  作者:谟俊

  谟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展变化,年俗也在与时俱进。本人对此并非一清二楚,只就一知半解说事。

  筅堂,是年前卫生准备,古今皆宜。虽时间对象不变,可具体地点变了。改革开放前,要吗是老家祖上留下的百年老屋;要吗是刚盖不久的四扇两层解放厝。如今,要还在老家,多半是洋楼;要是住套房,大约就在城里。住房无疑比以往干净多了。用具也先进了,现在人们哪还使用土制芒扫,常用买来的长柄塑制扫把,站在地上就可以对着天花板随意挥舞,方便多了。这样,筅堂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自然大减。

  祭灶和分年,虽说都是意在感恩答谢的年末祭神行为,虽说近年祭品丰盛得前所未见,但群众基础却在逐年弱化。改革开放前,城里居民过年少有分年的,农民过年则十有八九要祭神。不过当年人们糊口不足,祭品至为粗陋,供饼、斎都是粗劣面粉所制,硬得像石块,而且量又少。如今,供桌上鸡鸭鱼肉、山珍水果,应有尽有。但信众的绝对量在稳步减少。左邻右舍进城了,受城里人同化,大都不再祭灶分年。再者,改革开放后信仰自由,原来拈香求神的不少成了基督信徒,向神佛挥手道别了。

  年夜饭更是天差地别。当年的年夜饭就那档次,有的人仅着眼于填饱肚皮,有的人仅象征性地改善伙食,有的人倒想美美享受一番却苦于上天不赐美食,既缺少高档食品也没有高级厨艺。如今的年夜饭,烤鳗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吃鱼刺、海参的大有人在,吃黄瓜鱼、鲍鱼的也不乏其人,更名贵的若凤毛麟角,就别提起了。许多人为了吃得更高档更轻闲,大年夜干脆上酒家,一家子或至亲至好几家人凑在一起吃大餐。现在举国上下都流行上酒家吃年夜饭,有的地方吃完今年的马上要紧接着预订明年的,迟了就订不到,下半年预订如同做白日梦。一桌千多元几千元那就不足挂齿了。

  给压岁钱,也是今非昔比。当年,人们压岁象征性的,给一毛两毛,给一元的为数不多。现在,压岁给百元大钞相当普遍,给几千元上万元甚至几万元的,也不是绝无仅有。如何利用数额不菲的压岁钱,让人动了不少脑筋。某同事就将压岁钱存进孩子自己的银行账户,积累做孩子的学习基金,5岁孩子压岁钱已有好几万了。

  拜年,堪称今昔两重天。过去,人们蜻蜓点水般吃点果子什么的,说些恭喜发财之类吉利话互相祝福,就“鸣金收兵”。现在,有的也只在丰富拜年食品上做了努力,其他基本照旧。但在某些地方、某些家庭,烟酒档次的攀比简直成了时尚,有的一进门就甩给你一包中华烟。有的家庭,光拜年就要准备几十条好烟。许多平时少见的名酒,都可能在拜年场合见到。此外,如今借助科技手段大大拓展拜年范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使得拜年易如反掌,就是从未谋面的网友也成为拜年对象。

  还有一些年俗,俗称依旧,但实际已“走样”得面目全非。比如贴春联,过去往往连写带贴,借助浆糊贴上门。如今门联,清一色买来的印刷品,越来越精美,年年出新花样。贴上门,哪还用浆糊,早用透明胶布了。还有元宵节迎神,过去凑得成队伍就谢天谢地了。如今,神像雍容华贵,拥戴队伍依不同角色着专用服装,再加上牌、幡、旗,锣鼓喧天,鞭炮震耳,浩浩荡荡,简直气吞山河!

  有些年俗,遭时代无情淘汰,已经消失或接近消失了。如过去人们在灶膛里留火母,现在人烧饭用电、用液化气,灶膛都不复存在,在哪儿存留火母?过去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在墙上添丁,意在祈求多多发子发孙,可如今计划生育是国策,添丁岂容多多?龙高人过去除夕中午要吃肉丸,那肉丸用地瓜粉加地瓜加肥猪肉蒸成,现在谁能吃得下?

  年俗的兴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而时代还在快速飞跃,年俗也势必还要与时俱进。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