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人文 >> 正文

长风鼓荡一路歌

2009-07-09 23:36:00来源:未知  作者:何高光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块2430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慧、坚韧顽强的玉融儿女。然而,受地理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千百年来,福清人治穷致富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历史让福清承受太多的荒凉和苦难,但历史也赋予福清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978年,农村改革大幕拉开。当改革开放的长风大潮将福清推向涛尖的时候,富有开拓精神的福清人被置于一个全新的发展坐标上。
  福清山多海阔,地少水缺,苦难困顿了福清人,同时也砥砺了福清人。发挥优势,倾其所有,是对历史机遇的最好把握。
  勤劳智慧的福清人先是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发展特色农业和乡镇企业开始,激活山水,摆脱自然经济的牢笼,继而“洗脚上岸”,逐步开辟土地以外的疆土。
  于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始在福清生成,并以燎原之势“愈演愈烈”。短短十几年间,农业五大产业链条逐步成形,龙头企业接连涌现,出口创汇基地相继建成,农业产值越滚越大,关于农业“全省第一、全国第一”的名誉屡见不鲜。
  翻开尘封的福清历史,我们不难看到,这里的百姓从宋末元初开始,便络绎不绝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广大旅外乡亲辗转漂泊于异国,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以超乎寻常的聪慧和勤俭,一步一个脚印创下了令人称羡的伟业。
  福清旅外乡亲一直有着爱乡恋土的优良传统。1987年,旅外侨领率领海外工商考察团回乡考察,期望为家乡脱贫致富创造一个“造血机器”,而此时,恰逢福清的决策层在 “筑巢引凤”,谋划发展。于是,旅外乡亲的良好心愿和福清决策层的远大理想不谋而合。同年7月,融侨工业区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
  为了推动家乡发展,海外乡亲身体力行,四方奔走,大力招商,千年古邑掀起了对外开放热潮。
  1992年,融侨开发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以“侨”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20年来,融侨开发区积极发挥政策优势,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福清速度”、“福清效益”。
  在融侨开发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元洪投资区、江阴开发区随之成立,洪宽、元载、福耀等工业村接踵诞生,福清迅速成为外商投资热土,先后有900多家三资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有人说,一座有梦想的城市,是个永远不老的城市;一个有巨大想象力的城市,是个富有张力的城市。我们福清,就是这样的城市!
  福清人总把目光仰视于未来。超前的思维让他们很快找到了跳跃前行的支撑点。在看似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断然启动了超大规模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码头、闽江调水、高速公路、福厦铁路等大型项目破土拔节,大大加快了福清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福清也产生了一系列其他工业化城市所面临过的问题:资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因城市发展而出现恶化。这些问题一度成为制约福清进一步高水平发展的瓶颈。
  卓富远见的福清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拥挤和脏、乱、差现象,福清市委、市政府把优化人居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摆上重要位置,大力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为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1999年,福清的决策层以整治母亲河——龙江为开端,先后投入2亿元治洪截污,通过全市上下几年的努力,龙江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区水景观初现端倪,宜居环境重返福清。
  福清襟山面海,峰峦叠翠,境内的石竹仙山、黄檗名刹、瑞云宝塔、龙江古桥、南少林遗址等风景名胜,让人目不暇接。丰富的山海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任何一种优势,只有被充分发挥和利用,才可算是真正的优势。
  近年来,敢为人先的福清人,开发视野不断拓宽,在做大做强传统观光旅游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度假型、商务型、文化型旅游延伸发展,以天生林艺园等为龙头的生态休闲游项目,让各方游客流连忘返。旅游业的快步跃进,在促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福清的进一步崛起积累了更多的后劲。
  三十年求索,三十年奋斗。福清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发展冲动,造就了福清千姿百态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更是随之提高。
  一路走来一路歌,变化仅在转眼间。
  如今的福清,广厦直冲云霄,大路纵横交错、公园绿草如茵、水波清澈诱人。这座城市也正以其瑰丽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瞩目。( 撰稿 / 何高光)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