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精彩福清 >> 福清文学 >> 正文

“天子欲与问焉”,怎么办?

2017-05-10 07:34:59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王育忠) 《礼记·王制》中有一段挺有意思的话:“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与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大意是,在当时那个时代,一个上了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在家里拄着拐杖享受子孙后代的孝顺。六十岁时,就有资格拄着拐杖指点乡村中的大事小情。到了七十岁,就有了拄着拐杖到处讨论国家大事的权利。八十岁时,则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廷发表意见。活到九十岁后,天子要向他请教,得带上珍贵的礼物去老人家房里问候了。可见古代社会老年人是十分受尊敬的。

  在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里,人们按照24节气和自然界打交道,老年人丰富的人生经验非常重要,故此有“不信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说。可如今,早已是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老年人虽然还会受到人们应有的尊敬,但是要想拄着拐杖到处指指点点,可能要惹人讨厌的。不过我倒是想,老年人毕竟是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如果能够以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给年轻一代以正能量的启迪,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话又要说回来,并不是老年人所有的话对年轻人都有借鉴价值。这就要求老年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天子欲与问焉”怎么办?也就是说,当晚生后辈尊重你,向你请教时,能说些什么?

  梨园界流传一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学问的人也常常说“要给人家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说的都是一个人要拥有厚积薄发的知识积累,才能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是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不绝对成正比,未必岁数越大就越有本事,恰恰相反,一些人是越老越糊涂。因此,老年人要想对社会对人生有更多正确的认识,不是仅仅凭借岁月让马齿徒增就可以,而是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老有所学,与时俱进,才能老有所为。老年人只有在不懈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予以丰富发展,不断升华,脱离经验主义的泥淖,轻装上阵,轻松前进,到时候才能够做到虽然拄拐杖,却能发新声,当有人“欲与问焉”,能说出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话,给人以帮助和启迪。

  显然,人总是要老的,这个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礼记·王制》里又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女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八十岁以后还能够抱一个年轻的女人睡觉取暖,我不知道谁会有这样的艳福,更何况九十岁后即使是有得抱也不管用了,老年人的身体衰退是不可逆转的,唯一能够保持不老的是心理,是不断学习和进取的精神。所以,一个人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老朽和精神的衰亡。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