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埠消息 >> 正文

“老班长”永不消逝的“初心”

2025-08-25 15:25:06   来源:福清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 滕端钦 通讯员 林媛


魏德鸿在办理船员出入境手续。

在福清江阴口岸通关中心报检大厅,执勤二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个在烈日下保持标准军姿的新兵,他的脸颊被晒得通红,眼神中透露出坚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二十年的光阴悄然流逝,照片中的“新兵”已经蜕变为同事们口中的“老班长”,他就是福清边检站执勤二队的魏德鸿。他先后荣获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成绩突出党员民警、百名岗位建功新警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获得福清市“凡人善举 大爱福清”个人表彰。

亮着一盏灯,照亮前行路

提起福清边检站的“老班长”,没人不竖大拇指。17年前,魏德鸿刚任班长时,那张脸就比同龄战友多了几分沉稳,明明年纪不大,却总给人一种“靠得住”的感觉。“我们都喊他老班长,不管啥情况都能稳稳当当带着大家把活干好!”组里的张凯涵谈起他满是服气。

调任福清前,魏德鸿在宁德霞浦县后港边防派出所任职。2012年刚抵达派出所的一个初春清晨,他便接到了紧急任务:附近学校有精神障碍者持刀伤人。尽管他多次演练过抓捕战术,但面对眼前挥舞着刀的中年男子,他的所有动作都变得僵硬,尽管最终成功解决事件,但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门外汉。“既然不懂,那就学!”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多学一点,每天进步一点。于是渔村小港派出所里的白炽灯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辖区情况、处置规范、沟通技巧一点一滴学起,能力不够就拼毅力。

后来魏德鸿调到了福清边检站的勤务中队,派出所值班室里此起彼伏的接警电话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不远处码头传来的汽笛声。随着2019年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他从一名边防战士转改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


魏德鸿在组织开展“三口”系统培训。

福建向海图强,福清的海洋经济更以破浪之势全速向前,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从江阴港驶向深蓝,边检机关就如同这东南国门的隐形盾牌,在效率和安全的平衡中不断精进。凌晨两点四十的报检大厅,魏德鸿为“东方厦门”轮办好出境手续,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说,“碰上暑休,组里人手少了点,问题不大”,这已经是他这周的第三次夜班。六年前的他站在国门一线的生涩感还历历在目——那时的他核对系统录入时一定得对着船舶名单反复确认三遍以上,一项一项打钩;第一次盖下验讫章时,手心微微出汗,既担心盖得不够清晰又怕位置跑偏。“只要魏德鸿在,学习培训室的灯一准亮到凌晨”,这是通关大楼保安王大爷对这个老班长的评价,谁在加班加点,问他们总是一个准。

“身份和岗位的转变,意味着责任更重、担子更沉了。”刚转改时,魏德鸿作为业务“零基础”的大龄新警,面对的是又一次全新的挑战——出入境政策更新快、证件鉴别技术性强、外语沟通能力要求高。“归零,再学一次!”不服输的他拿出新兵初出茅庐的劲头,只要有时间就钻研业务基础知识、护照证件样式、防伪鉴别要点、相关法律法规。队领导走访港区群众时,他默默记下每一句“话术”;老民警办理案件,他主动打下手积累实战经验。从通过考试到持章验证、从限定区域巡查到船体检查、从外行到内行,办公室铁皮柜里整齐码放着的十二本手写笔记,见证了他日复一日的坚持。

成为一团火,点燃青春志

清晨7点,巴拿马籍“永鑫128”轮靠泊福州新港码头1号泊位。

“咱们队年轻人多,活力足,但船体检查这事儿,细节里藏着安全,经验里有门道,我还得给你们念叨念叨。”魏德鸿上勤会上给青年民警强调,语气里那股认真劲儿,和当年握着方向盘时一模一样。

魏德鸿深入机舱开展船体检查。

下午1点,“永鑫128”轮完成527辆奇瑞汽车装载。潮水拍打着钢铁船舷,魏德鸿带着组员登上十四五层高的舷梯准备做船体检查,他所在的小组负责甲板组。“要特别留意通风管、缆绳堆这些地方,注意脚下。”他举着手电筒,光束在斑驳的钢板上投下一圈晃动的光斑,“还有一会打开锚链仓时,等个两三分钟再进,船舶在航行中经过暴晒,容易产生有害气体。”甲板在阳光下蒸腾着热浪,汗水顺着额头低落,他反复和大家交代着。勤务结束后,新来的小吴问,“魏班长以前学过船舶工程吗?”他摇头,这些不仅是书上的知识点,更是他用脚步丈量出的勤能补拙的方程式。

老班长总是身教多于言教。2021年春节前,上级通知募集民警赶赴云南边境执行增援任务。作为老班长,魏德鸿毛遂自荐。边境条件十分艰苦,停水断电是日常,生活物资的补给非常有限,他每次任务一岗下来就是8个小时,夜班通宵换岗了就在拼凑的椅子上睡会。援滇6个月,魏德鸿在岗执勤的时间有1200多个小时,排查过往车辆6万余辆、人员10万余人,查获非法居留人员3起5人次,参与抓获非法出入境人员2起11人次。就像魏德鸿常说的:“有些路我先走一步,年轻人看着,就知道该怎么跟上了。”这或许就是传承的力量,无需多言,却早已刻进每一步前行里。

他所在的执勤二队平均年龄34岁,在这个集体里,通过“以老带新”让优秀从一个到一批成了常态。从驾驶班班长到勤务组长,岗位变了,但魏德鸿身上那股“传帮带”的习惯没改。年轻民警们都说,有老班长在,心里就踏实了。遇到棘手的勤务,他会带着大家一点点分析梳理。新民警犯了错,他从不厉声批评,而是陪着找原因,手把手教方法。他带出的青年骨干中,60%获总站以上荣誉。“当年班长教我开车,就说过‘慢一点,稳一点,多琢磨一点’,现在我把这‘三一工作口诀’传给他们,道理都是通的。”魏德鸿笑着说。

架起一座桥,连通群众心

清晨码头薄雾未散,魏德鸿已挎着磨旧的公文包走进港区。包里那本边角卷起的笔记本,记录着他走访13家企业收集的35条需求,其中29条已用红笔打了勾。

走访码头企业、对接代理公司、倾听服务对象需求……从派出所调来的魏警官,把社区工作的“土办法”带到了边检岗位。他主动梳理常见问题,制作便民联系卡,还联系码头公司定期到待工楼开展“业务培训”,用“唠家常”的方式宣讲边检政策,逐渐成为了企业和群众的第一联络人。

江阴港区8号、9号泊位,岸桥、门机调试和作业前的训练准备工作已如火如荼,这正是福建融港码头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所在。这个项目投产后,将联动先期投产经营泊位和在建泊位,共同形成省内规模最大的单体连片经营集装箱码头区,也是福建省重点项目。

上午十点,烈日晒得码头水泥地发烫。福建融港码头操作部的王伟盯着手表直转圈:“魏警官,8号泊位马上将迎来首艘靠港船舶外贸业务,我们对手续办理和系统申报不熟悉,万一耽误了……”魏德鸿立刻合上笔记本:“今天就去你们公司,现场培训!”当天下午,边检“老魏课堂”开进企业,业务骨干手把手示范“三口”系统操作,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边检行政许可办理流程,还一对一协调定制了专属的“服务清单”。

王伟说:“魏警官没有说‘等研究’,直接带方案上门,这种效率,暖到我们心坎里了。”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服务”,“老魏课堂”把政策讲得透亮,服务对象就像吃下“定心丸”。

这个盛夏的一天,凌晨两点半,魏德鸿被值班电话惊醒,“魏哥,台风提前了!”福州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小肖声音沙哑。魏德鸿一骨碌爬起来,边穿警服边联系组里其他值班人员,“启动紧急预案,10分钟后到窗口!”他在暴雨中赶到报检大厅,快速为巴拿马籍“昌盛发89”轮办理移泊手续,船舶顺利航行至锚地避风。这样的突发情况在魏德鸿工作中并不少见,同事笑称他的手机是“24小时服务热线”,魏德鸿却认真地说:“人家找你,是信任你。这份信任比啥都值钱!”

夕阳透过玻璃窗,在照片上投下菱形光斑。魏德鸿摘下执勤帽,指尖拂过照片里青年的脸庞——两张面孔在光影中渐渐重叠。他从抽屉取出钢笔,在照片背面写下第二行字:“廿载如炉,初心为火。”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