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街道洋梓·花千谷文旅项目之童话小镇。福清市影像中心供图
古道绕古榕、碧水映田园,供水管网织就民生网,乡村公路串联城乡情,文旅项目激活乡村经济,古厝唤醒文化记忆……近年来,“千万工程”福清实践持续深化,从以美为形,到以业为基,再到以文为魂,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福清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内外兼修:乡村颜值、内涵双提升
在东张镇道桥村,藏着一处福清版 “云水谣”——幽静的古道、苍劲的百年古榕树与清澈的流水相映成趣。位于龙江畔的农耕文化公园,以绿地和河道为载体,以农耕文化为灵魂,巧妙融合古风古韵与现代田园生活,尽显“水韵乡情”的独特魅力,引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开启一场惬意的有氧生态游。
2024年底,东张镇道桥村农耕公园成功入选2024年度福建省和美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名单。
按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2024年以来,福清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持续深化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通过微改造、微提升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宜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舒适温馨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已完成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任务376个。
养眼的风景成为惠及城乡居民的宝贵绿色财富,而当供水干、支管如毛细血管般向龙高片区等乡镇村延伸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则实现了城乡百姓共饮一碗“幸福水”的美好愿景。“以前都是依赖地下水,供水不稳定且水质难以保障。现在接入大管网,家里水龙头一拧,清水哗哗流,水源稳定、水质好,再也不用为喝水发愁了。”上迳镇梧岗村村民林秉础笑容满面地分享着“自由用水”的幸福。
2019年,作为我省首批试点,福清创新采取“市级统一指挥+各村供水管网自建+水务公司运维管理”的“统管自建”模式,开启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征程。2023年上半年,该项目全面完成,较全省提前两年实现一体化供水目标。如今,新建的供水主干管约358公里,如同一条条巨龙蜿蜒在城乡大地;村内供水管道约4945公里,宛如细腻的丝线编织在每一个村落;62座加压泵站、4座供水站如璀璨的明珠点缀其中;新、改扩建的龙田、高山、东张、一都等4座水厂,则像强大的动力源,将干净清澈的“惠民之水”送到318个村,让76.7万农村群众实现与城区居民一样,同饮一碗“幸福水”。
农村公路在促进城乡融合中发挥着纽带作用,一条条开阔平坦的乡村公路在绿盈大地上延伸,串联起城市和乡村的“双向奔赴”。位于一都镇的红军路,沿龙屿溪而建,沿途串联起自然生态山脉、古崖奇石、古驿道、古民居和遗迹古景等旅游资源,其中一段400米的音乐公路,更让红军路成为网红路。这条农村路不仅打通了闽中罗汉里革命教育基地与外界的联系通道,还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引入“山野听溪”营地等旅游配套,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业态。该条农村公路入选了2024年度美丽乡村“福”路典型案例。
近年来,福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四好农村路”作为改善民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举措,持续拓展“串珠成链”工程的广度和深度,建设了一批“主题特色鲜明、路衍经济显著、示范带动明显”的高品质农村公路。
随着福清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供水、交通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和美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截至目前,福清市获评省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镇村8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对象累计达45个,还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称号。
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何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福清依托山海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去年五一期间,石竹街道洋梓·花千谷文旅项目对外试营业。该项目依托洋梓村优越的生态资源、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开发了花千谷号小火车、天湖水上游乐园、田园牧歌草场、丛林穿越、山地机车项目和童话小镇、农耕体验区等体验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体验。“花千谷的开放,显著提升了洋梓村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极大地拓宽了本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村民们能够直接受益于旅游经济的红利,实现收入的稳步增长与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洋梓村党支部书记陈辉告诉记者。
位于三山镇北部沿海的泽朗村则巧妙书写“海的文章”,建设滨海栈道、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栖隐山海”项目,为当地文旅经济注入新鲜活力。今年5月,备受期待的栖隐山海文旅项目正式投入运营。特色集装箱露营地、太空舱民宿、海景咖啡屋等一批休闲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滨海度假胜地的独特魅力。
在三山镇北部湾,11公里的滨海旅游栈道串联起北陈村、嘉儒村、泽朗村、后洋村等4个村。漫步在这条临海的栈道上,游客可开启180°“沉浸式”观海,远离快节奏的喧嚣,享受海边的慢生活。三山滨海旅游栈道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三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栈道建成开放后,沿线4个村村财收入增加了40万元左右,还辐射带动良棋村流转130亩土地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实现村财增收13万元。同时,催生了滨海农家乐、带动了特色海产品销售,多渠道拓宽了村民增收路径。
赓续文脉:唤醒古厝里的文化基因
乡村的根与魂,藏在一座座世代相传的古厝里。随着社会快节奏发展,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厝光芒渐褪。而一场城市更新行动,让古厝里的文化重焕光彩。
走进宏路街道大埔村,原汁原味的回族特色古厝、丁氏回族文化展示馆、多巴胺“回”味墙绘……让人眼前一亮。这个回族人口占比近一半的少数民族村,以回族特色为主的人文古迹众多,有数十栋历史建筑保存较好,且多始建于清朝或民国。
2024年10月中旬,大埔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通过盘活村内的古厝资源,以“回味大埔”为主题,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丰富多彩的回族文化体验场景。“我们计划在大埔丁氏祖祠(预保护古建筑)中,结合回族特色手工艺与其他民俗文化进行展示、体验等活动,节假日还将在院落开展特色集市、非遗集市等,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回族文化。”大埔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庭院焕新到产业兴旺,从城乡融合到文脉赓续,福清市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不断添墨加彩。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生机,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希望,每一段文脉都延续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