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新的征程上,我市将党建引领“组织力”转化为振兴产业“生产力”,匠心绣出一幅乡村振兴“锦绣图”。
聚力牵引之基 捻好党建“绣花针”
近年来,为突破各村发展单打独斗、增收乏力、人才短缺等困境,我市针对各村特点,“一村一策”,联结相关乡镇、村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创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党建联合体,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助推产业提档升级。在此过程中,聚焦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产业空壳化等问题,立足各乡镇实际,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系统推进中心村党委建设,组建党建联盟,按照“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解锁帮带新招,通过建立强村带弱村、强村联强村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赋能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南岭镇根据各村情况,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共享共用”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成立中心村党委。在中心村党委的带动下,梨洞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种植业,成为我市的明星村;文祚村推进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了“霍比特小镇”“探险者丛林越野俱乐部”等旅游景点;吉岚村依据外出人口集中在福清市区的特点,在市区创建“红飘带”党群联络点,成立了吉兰村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村通过资源共享,带动村民村财“双增收”,切实提高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围绕文旅融合创建产业党建联合体,变“党建孤岛”为“发展高地”。一都镇地处我市西北部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为把绿水青山“美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一都镇创新“党建+文旅”模式,将乡村振兴与“红色领航,山地慢城”党建品牌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新名片,绘就更美的“诗和远方”。一都镇还利用景区、道路等重要节点,积极塑造景观小品、精神堡垒,擦亮“红色小镇”品牌,形成了独特的红色风景线。同时,一都镇以“四季慢城,五彩逸都”为主题,积极拓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旅游带动乡村致富。
聚能驱动之力 穿好人才“牵引线”
我市把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动力引擎,围绕人才强农创建产业党建联合体,通过多方聚才、悉心育才、环境留才,引导各类青年人才向乡村集聚,变“独角唱戏”为“同台演出”,带动优势产业“提档提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积极落实福州市出台的《关于福州市加强乡村人才振兴的七条措施》,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选优配强党务专员和村务员社区工作者;实施乡镇基层人才成长计划,从市直机关择优选派33名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支持有条件的镇街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制定福清市“1+1+N”人才政策体系,组织“扬帆好年华,圆梦最福清”系列研学活动,围绕共话乡村振兴、奋发桑梓情怀等6个主题,吸引学子留融就业创业。
依托高校、企业的优势,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村企、校地党建产学研用基地,打造“人才+产业+文旅”平台,共谋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头镇凤屿村依托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的优势与福建开放大学文经学院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发挥学院专业师资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团队作用,为凤屿村乡村振兴输送人才,提供教学资源。同时,探索设立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落实福州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程”,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后备力量学历提供服务。
聚合资源之能 绘就产业“锦绣图”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我市通过构建全链条、闭合式的责任压实机制,有效推动了农村党建工作落实,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产业振兴资源,把党建成效转化为产业振兴成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党支部“创五好评星级”活动,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争先创优源动力。依托组织实施党建引领示范工程,建立一都镇、高山镇两个全域党建示范镇,打造龙高线、海城线、福厦线3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逐步形成“一圈、两镇、三带”基层党建示范格局。同时,把组织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试点成立15家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实现村财和村民“双增收”。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占比超75%,50万以上占比超36%。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市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多样性乡村产业越来越受到青睐,吸引着各类市场要素不断向乡村集聚,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吸引力和引擎。东瀚镇坚持陆海统筹海陆兼具,积极融入福州市“海上福州”国际品牌战略,依托我市建设“瀚海蓝色经济产业园”战略,先后建设LNG接收站、海洋牧场、海亮渔港、莲峰渔港等省市重点项目,增强了东瀚镇持续“造血能力”,推动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下一步,我市还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实施“三争三领”行动推进“十大工程”的部署,全面实施组织系统“三强三促”行动,充分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推动乡村产业打响品牌,不断培育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为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