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镇凤屿村党总支以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治理优化,逐步破解发展难题,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福州市乡村振兴四星级村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核”引领,四方联动
凤屿村户籍人口1534人,耕地527.28亩,曾面临土地碎片化、产业单一化、村财薄弱等发展瓶颈。该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构建“1+4+N”党建引领机制,统筹推进村庄规划、产业升级和基层治理“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同时,创新打造“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四方共建模式,通过成立村级农业合作社,整合流转土地527.28亩,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争取福州市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同时配套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系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确保重大事项决策科学、程序规范、群众满意,形成了“党组织把方向、市场主体增活力、村民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发展格局。
文化兴业,治理增效
凤屿村依托非遗木雕馆、综合服务中心和非遗研学业态,实施“非遗传承+文明积分+文化节庆”三位一体工程,将木雕非遗文化融入乡村建设,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平台,推动木雕技艺传承与文创产品开发。该村每年邀请省级木雕工艺美术大师、闽剧表演艺术家等,举办木雕技艺培训、闽剧戏曲活动,先后开展非遗展览3场次、闽剧表演25场次,吸引周边村民、游客及研学团队5万余人次参加活动。此外,还连续5年举办“拗九节”等活动,将孝道文化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累计为1200余人次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
该村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整合全村400余亩农田,实施规模化经营,引进多个企业,形成“农田集约化—农业智能化—产业高质化”闭环;打造集电商平台、仓储物流、企业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引进5家企业入驻,年租金收入超18.5万元;通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推动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培育电商直播带货、农产品仓储分拣等新业态,推动水稻、蔬菜等农产品线上销售额提升20%。此外,党员带头集中流转农田500多亩,引进专业种植大户,通过“稻蔬轮种”模式,实现农田全季运营,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超100万元;谋划推动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依托凤屿村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田园种植、月亮湾等,发展电商、文创、农旅休闲等新业态,激活乡村经济“造血”功能;全村划分8个网格单元,配备45个监控探头,组建巡逻队、调委会等基层治理队伍,形成“30分钟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通过“平安三率”宣传、开展警民恳谈会等措施,连续三年未发生安全事件;畅通议事协商、监督渠道,推动村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激发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凤屿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头雁领航”激活组织动能。该村建强基层组织堡垒,招引在外创业的优秀青年回村任党支部书记,按照“中青结合”的模式,选任优秀党员、致富能人及返乡大学生充实两委班子队伍,选优下派优秀选调生驻村工作,为乡村振兴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同时,践行“两山”理念,以“绣花功夫”雕琢生态画卷,引领全村党员带头建立并落实“高标准农田+水系治理+绿化提升”的一体化推进体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农户积极参与“护河爱水、清洁家园”等系列志愿活动,激发了群众主体意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党组织的有力推动下,顺利完成农田机耕路的修复工程,显著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水系功能。此外,依托“村植千树”工程,村庄整体环境显著提升,成功获评福清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充分展现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该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核心作用,依托非遗传承人陈忠、陈遵禄、陈兴为代表的木雕非遗传承人群体,以文化传承为精神纽带,培育“凤屿木雕”金名片。同时,牵头谋划和多方联动,引导党员骨干主动担当项目建设“排头兵”,在规划设计、建设推进、运营管理各环节冲锋在前,推动木雕艺术馆、木雕文化公园以及产学研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建立“暖心积分”制度,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纳入考核,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文明准则,成立“党员文明督导队”,定期入户宣传、督导落实,以党员先行带动群众参与,累计评选文明家庭42户,形成“党员带头、群众紧跟”的文明建设氛围。
凤屿村厚植人才沃土,以“雁阵效应”激活发展动能。在党总支的带领下,该村村连续多年举办奖优助学活动,发放奖学金6万元,奖励优秀学子10余名,厚植学子乡村情怀。推进村企校地共建,与福建开放大学文经学院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提供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