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岭镇“飞牛集市”核心区,一座由该镇党委精心打造的“党群暖心驿站”正成为服务台胞、游客,促进两岸融合的强力“红色引擎”。这个“小驿站”,自扎根“飞牛集市”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小投入、微改造”撬动大服务,通过一件件暖心实事,成为飞牛集市里的“党建前沿阵地”和“同胞连心桥”。
集市筑堡垒
红色专班巧建“服务中枢”
南岭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前移,精准选定飞牛集市这一闽台交流频繁、人流密集的核心区域,创新打造“党群暖心驿站”,将其建设成为集服务、交流、引领于一体的红色前沿阵地。
为推动驿站高效运转,该镇整合资源,组织南岭村党支部和集市商户党员组建“集市联合服务专班”。服务专班深入集市,了解台胞和商户的需求,并对集市内的一处空间进行标准化、功能化升级改造,将其打造为一个设施完善、环境温馨、功能完备的“党群暖心驿站”。
该驿站自投入运营以来,迅速成为集市中一座引人注目的“服务灯塔”。它不仅是提供歇脚饮水、应急药品、信息咨询等便民服务的暖心角落,更是政策宣讲、业务代办、纠纷调解的综合平台。短短半年时间,累计服务台胞、游客及本地群众超过5000人次,实现了“小站点”汇聚“大能量”的聚合效应,成为党组织延伸在基层治理和两岸融合一线的坚强堡垒和高效服务中枢。
服务“零距离”
“党员先锋”送暖解难
走进驿站,“党员示范岗”的标识格外醒目。平时,由骨干党员组成的“闽台融合服务队”,变“坐等”为“跑腿”,活跃在集市各个角落,成为沟通两岸的“暖心桥”。
驿站党组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党员创业帮扶岗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在党建引领下,台湾文创团队与本地青年携手创新,推出的“红烧牛肉面”与南岭清汤牛肉面在集市上同台摆擂、风味交融,广受好评。在“党员创业帮扶岗”的持续推动下,双方成功研发出牛肉丸、牛肉饼等一系列“牛美食”爆款产品,短短半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不仅有效助力创业台湾青年增收致富,更有力带动了本地黄牛养殖产业的提质升级,形成了“组织搭台、党员带头、两岸融合、产业兴民”的局面。
台胞的健康、法律需求是驿站关注的重点。该驿站的“台胞健康工作室”定期邀请医学专家坐诊,让台胞和群众“小病不出镇”;“涉台法律服务中心”由台湾律师驻点,从创业咨询到纠纷调解,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驿站还定期开设“法律讲堂”,安排党员协助律师解读政策、答疑解惑。
文创“连两岸”
“牛文化”里寻共鸣
驿站党组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挖集市在地“牛文化”,链接两岸同胞,着力打造飞牛集市专属的文化名片。在驿站党组织的引导下,台湾青年设计师林薇以“南岭黄牛”和“集市活力”为灵感,创作出憨态可掬的“团团”“圆圆”玩偶。这对萌物已成为传递亲情、承载祝福的情感符号,体现了党组织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积极作为。“它们只需回眸相视,便是团圆,寓意闽台亲情永不分离,也象征产业与乡村共生共荣。”林薇说。
驿站内的党员活动室在党支部的统筹下,化身为热闹的“两岸文化沙龙”。闽台歌谣传唱、剪纸木雕手作体验、共度中秋端午佳节……在党员志愿者的精心组织与热情服务下,两岸同胞在共同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深化了情感认同、增进了相互了解,充分展现了党组织贴近群众、凝聚人心、促进文化交流的坚实力量。
机制“管长远”
“融合引擎”释放乘数效应
飞牛集市党群暖心驿站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可持续服务与发展机制,通过党建共建,整合各方资源,确保健康、法务等专业工作室高效运转,并持续优化服务。同时,由党员骨干牵头,联动相关部门,对台胞反映的复杂问题“一跟到底”,目前已帮助台胞解决问题3件,切实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此外,驿站探索建立服务评价反馈机制,收集台胞和群众的“金点子”,作为优化服务、策划更精准活动(如特色沙龙、技能培训)的重要依据,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飞牛集市党群暖心驿站已成为驱动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它直接拉动了本地黄牛产业链升级,创造了可观就业机会,成功孵化台青创业项目,带动了周边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