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中印尼“两国双园”锻造跨国合作新图景 千亿产业“链”全球

2025-07-24 15:31:55   来源:福清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施鸿红

福清新闻网7月24日讯 福清湾畔,从“千岛之国”印尼吹来的海风暖意融融,一艘载满印尼渔获的冷链货轮缓缓驶入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的专用码头。这批在印尼捕获、加工的水产品,将在园区内进行二次精深加工,随后通过冷链物流网络再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场景,是中印尼“两国双园”跨国协作的日常剪影。

作为中国与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福州元洪投资区与印尼的民丹工业园、阿维尔那工业园、巴塘工业园正通过产业链重构、供应链优化和创新链革新,串“企”成链,聚“链”成群,形成与印尼等双向经贸合作项目73个,总投资930多亿元,共同绘制出一幅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全球图景。

产业链重构:

从“单点突破”到“全球织网”

企业是构建产业链的主体力量。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入驻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的企业,率先感受到“两国双园”建设带来的新发展机遇。该企业与印尼三林集团携手打造的“全球印尼海洋渔业中心”,总投资50亿元,已在印尼东爪哇省图班市投建两个渔业基地,将印尼优质渔业资源引进国内,推动两国渔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

产业链的跨国整合,正在打破传统产业分工的边界。

“印尼海洋渔业中心项目首个基地于2022年4月投产,渔获年最大产能可达50万吨。第二个基地预计明年12月试生产。”胜田(福清)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项目将进一步形成捕捞、养殖、加工、仓储一体化的产业链,并为印尼当地创造至少5000个就业岗位。

越来越多企业和胜田食品一样,积极投身跨国产业链建设:兆华水产在印尼投建6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场,由印尼方负责基建、投苗、养殖、捕捞,等到对虾养殖成熟后运到中国进行精加工;淼天汇食品在印尼建有南美白对虾养殖场以及三文鱼、金枪鱼、龙虾等高端水产品粗加工车间;宏港纺织印尼生产基地2024年6月在印尼三宝垄市动建,今年底建成投产后,将填补印尼高端功能性弹性化纤面料制造空白。

从“一个点”到“一条链”,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本规律。中印尼“两国双园”以产业发展为牵引、以国际合作为路径,探索构建“5+5”产业合作联盟,聚焦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绿色矿业等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建设贸易、物流(冷链)、产能、金融、人文与健康等5个国际合作平台。

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已先后列入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境外重点项目库、商务部“十四五”商 务发展规划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依托印尼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国内先进的捕捞加工等技术,打造海洋渔业跨国合作产业链;发挥印尼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庞大市场优势,结合福建省轻工纺织技术和装备产能,构建轻工纺织跨国合作产业链;依托印尼丰富的矿业资源和中国先进的矿业技术和装备,构建绿色矿业跨国合作产业链……两国企业依托中印尼“两国双园”平台,正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模式,开创“两国双厂”模式,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今年1一4月,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完成产值96.61亿元,完成工业固投14.83亿元,同比增长22.1%。

供应链优化:

从“线性流通”到“闭环增值”

今年4月,进口印尼鲜食椰子运抵福州空港,此次全国首票印尼鲜椰进口,承载着中印尼“两国双园”供应链革命的深层逻辑——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重突破,重构连接两大经济体的产业动脉。

福州谋划已久的中印尼“两国双园”椰子产业集群,补上了一块关键的“拼图”。位于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的椰 子产业园,围绕“把一颗椰子剥干用净”的目标,打造集椰蓉、椰浆、椰水、椰油等产品于一体,从初加工到深加工全产业链的跨国产业集群,目前已投产4条生产线,每天约消耗1400吨椰子,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厄瓜多尔白虾、挪威三文鱼、阿根廷牛肉、东南亚水果等,来自世界各地的生鲜食品源源不断进入园区,再分销到全国,元洪国际食品展示交易中心高标准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冷库实现了从20℃到65℃的全温区覆盖,满足不同产品对温度、湿度的储存需求。

自获批以来,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持续提速,现拥有元洪码头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有亚洲最大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还有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以及进境粮食、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形成了粮油食品、纺织化纤、轻工机械、能源精化等四大优势产业。

好政策、好配套让园区企业全身心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过去进口肉类存放在码头堆场,一个货柜每天需要近千元。现在上岸后直接进入园区冷库等待检验检疫,不但降低了存放成本,还能保证食材的新鲜。”福建御冠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大松说,公司紧抓海洋食品加工项目开发建设,达产后每年可消化百万吨印尼渔货。同时,公司还在印尼注册成立御融国际贸易公司,开展多领域国际贸易协作。

供应链从效率优先到韧性跃迁的升级,为中印尼“两国双园”的食品企业注入全球化布局的强心剂。2024年,园区出口总额20.5亿元,同比增长20.91%。

创新链革新:

从“主体培育”到“生态赋能”

在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诸多因素中,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挖掘企业发展潜能,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想方设法助力企业科技攻关。企业的创新火种,在园区扶持下迸发燎原之势。

园区重点针对食品加工、纺织化纤等传统优势行业,2024年以来,园区争取各类技改补贴1325万元,引导宇邦、御冠等15家企业实施20项技改创新,推动产线升级、产能扩大与节能降碳。

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园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梯次升级。目前,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此外,园区还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制定,胜田(福清)食品、新福兴玻璃、宇邦纺织、新大泽等多家企业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1个、国家标准15个、行业标准12个、地方标准5个。

位于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的福建长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为水产品加工企业,现已完成研发中心建设,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生物品公司。2024年,长太生物以河豚、鲍鱼等海洋生物提取物为原料,自主研发生产的系列功能性食品成功上市。“企业从原来单纯做鲍鱼类产品转型升级,集中力量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核心技术攻关和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功能性食品,后续将投入更多精力,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寻求突破。”长太国际总裁、长太生物执行董事王丁奋说。

目前,福建省、福州市均已出台相关惠企政策,包括“支持省属企业与示范园区依法依规成立产业合作基金,投资重点产业领域”“对示范园区工业企业,在获得市级技改项目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10%的补助”等,企业技术创新意向进一步增强。

这块投资兴业的“高产田”,正在绘制全球产业链合作的新画卷:中国的创新基因与印尼的市场资源,于“两国双园”的产业熔炉中淬炼裂变,在开放合作的土壤中长成参天森林。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