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清要闻 >> 正文

跃马扬鞭启新程——福清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2019-02-20 09:38:58   来源:福清新闻网  

福清新闻网-福清侨乡报2月20日讯(记者:林明)新厝镇江兜村,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路旁绿树成荫,河流蜿蜒穿过村庄;

宏路街道周店村,白鹭在田间浅唱曼舞,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连排的文化墙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山水画卷;

  龙山街道祥丰村,通过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的高位蓄水池塘和低位多级氧化塘,不仅有效防止水质污染,还打造成了水系景观休闲区……

  走进玉融广袤的农村天地,到处是乡村振兴带来的欣欣向荣景象。

  美丽乡村建设遍地开花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我市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把“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思路贯穿美丽乡村建设中,着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2014年以来,全市217个行政村已实施了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工程。今年,我市又将投入2.2亿元建设75个美丽乡村,计划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生命公园是在建设公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公园内设置草坪葬、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生命公园建设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举措,各镇村根据实际地形地貌进行合理规划,每座公园核心区面积3亩—5亩,绿化率须达60%以上,既生态又节约用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1年底,每个村都将建有生命公园,满足村民就近安葬的需求。

  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是我市打造美丽乡村的一项重点工作,将继续发挥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今年3月底,我市438个行政村的1616个自然村、东阁农场的7个场区,原则上均要至少建设一口“低位治污”池塘,可因地制宜利用原有池塘进行清淘或扩建。

  党建引领壮大村财收入

  要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才是硬道理。利用置业来发展村财收入,是我市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又一个典型做法。

  “党建引领,同置业、壮村财”工程就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采取“养鸡生蛋”式——就近建物业、“买鸡下蛋”式——异地购物业、“驯鸡孵蛋”式——资源换物业、“送鸡产蛋”式——乡贤捐物业等“四鸡生蛋”的物业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据统计,仅这一举措,全市已消除村财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5-10万元村达83个,10万元以上村达355个。

  在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我市依托山、海、侨资源优势,实施产业带动,聚焦精准扶贫,凝聚发展合力,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使农村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兴旺发达的富民产业。2018年,我市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称号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县。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顺利通过农业部验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累计投资4323万元,完成计划127.15%。全市68家福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突破180亿元。

  乡贤促进会成“助推器”

  推动乡村振兴,需汇聚各方力量,包括离开乡土但始终心系桑梓的乡贤力量。如何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去年,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做出探索——全市494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乡贤促进会,并逐步引导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此举既搭建了“福清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平台,又引导原有的以老人会方式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模式步入法治、文明的轨道,把乡村振兴这把火烧得更旺。

  春寒料峭,城头镇首溪村的幸福院里却格外温暖——老人们在公共休息室、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各有所乐,幸福院提供一日三餐,老年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老人的幸福生活里,包含着首溪村乡贤们的关怀。去年9月29日,首溪村乡贤促进会挂牌成立,企业家、华侨、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乡贤踊跃加入。“乡贤促进会成立后,募集到幸福院专项资金18万元,用来补贴老人们的伙食费。”村支书陈云明说。

  首溪村乡贤促进会是我市首家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乡贤促进会。我市将成立乡贤促进会、凝聚乡贤力量列为乡村振兴战略八大项目之一,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三山镇魏庄村乡贤修建连心道;东张镇溪北村乡贤促进会成立后,捐资捐建总额近450万元,带动溪北村生命公园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江镜镇南宵村乡贤捐助500万元用于村容整治、河流整治、建设步道等,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片擦得更亮……

  乡风文明提升幸福指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沿着新厝镇江兜村村道幸福路,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格言警句。江兜村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新招迭出,好人好事亦不断涌现,“江兜模式”成为我市乡风文明建设的新样本。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作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作用,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了文明乡风。

  “在推行移风易俗过程中,村规民约立下了汗马功劳。”港头镇草柄村在2005年就通过召开由党员代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三合一”会议,认真研究、反复讨论,精心制定出了16条涉及计划生育、环境整治、土地管理、婚丧嫁娶、扶贫助困等内容的村规民约,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反对婚宴酒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行为。

  新标准实施后,不仅浪费少了,村民间互帮互助的人情味更浓了,村庄的氛围也更加和谐。村干部说,移风易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毕竟谁也不愿意糟蹋粮食浪费钱,能省点钱大家都欢迎。

  在“草柄”模式的带动下,海口、龙田、港头等乡镇许多村(居)都把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全市攀比歪风渐渐得到遏制。

  “喜事新办,不铺张浪费,丧事从简,不搞陈规旧俗……”这是镜洋镇磨石村村规民约里的一条,作为磨石村老人会会长以及“丧事从简监督小组”牵头人的林秉淦,每当村里有人办丧事,他既要帮着操持,还要负起监督职责。

  在林秉淦看来,以前丧事操办铺张浪费,既助长了奢靡之风,又阻碍了农村文明进程。“现在,村民要办丧事,需到丧事从简监督小组登记并按照规定操办,在村规民约和丧事简办若干规定的影响下,村里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不兴攀比的好风气。”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殡葬改革工作宣传力度,倡导文明殡葬,引导群众自觉破除丧葬陋俗,树立“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新风尚。在各镇街推行生态安葬工作后,有力保护了资源环境,大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