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新闻 >> 正文

2025年第一次“福建好人榜”拟上榜人员名单公示

2025-09-16 14:50:54   来源:文明福建  

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现将2025年第一次“福建好人榜”拟上榜人员名单及主要事迹进行公示。在此期间,欢迎群众来电、来信,向主办单位反映情况。

公示时间:2025年9月15日至9月20日(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591-87270686

来电时间:公示期间上午8:30-12:00、下午15:00-18:00

来信投递:省委文明办综合处(福州市晋安区六一北路233号新闻大厦),邮政编码:350013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

2025年9月15日

2025年第一批“福建好人榜”

拟上榜人员名单及主要事迹

助人为乐类

1.谢惠容,女,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惠容微家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30年来,她在公益路上从未停歇,既给孤寡老人当“闺女”,又为山区儿童做“妈妈”。她不求回报,组建700多人的微家团队,带领团队扎根基层,上山下水、走村入户,凝聚“巾帼力量”。多年来,谢惠容个人出资助人近百万元,帮助3万余人次。“有事找惠容”成为大家的选择,团队善举不断拓展,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让公益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2.卢小勇,女,1980年5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龙岩市中心血站供血科主任、龙岩市红十字会“三献”知识宣讲团成员、器官捐献志愿者。2024年10月,在16岁儿子卢其乐因车祸脑死亡后,卢小勇与丈夫忍痛捐献其心脏、肝脏等器官,挽救5名重症患者生命,并让2名失明者重见光明。为延续这份人间大爱,2025年2月8日,在儿子17岁生日这天,卢小勇夫妇通过龙岩市红十字会发起成立“其乐飞扬公益奖学专项基金”,其款项将专项用于龙岩无偿献血标兵、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遗体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者子女的资助奖学。生命是短暂的,但爱可以永恒。

3.余伟钦,男,1993年9月生,福建省厦门市早龙早餐摊摊主。作为一位后天性脑性瘫痪患者,余伟钦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他在自己早餐摊位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如果没有收入或遇到困难,只要说出“来份‘元气满满早餐’”,就可以免费打包带走一份早餐。这个活动从2022年5月他开始卖早餐就有了,因为他自己也曾经挨过饿,所以希望能给他人帮助。他用“元气满满的早餐”帮助暂时有困难的人,传递着自己的善意,也传递着厦门这座文明城市的温暖。

4.吴明栋,男,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石狮市肢体残疾人协会副会长、石狮市残疾人联合会代表大会代表、石狮市政务服务体验官。吴明栋虽被强直性脊柱炎缠身,承受着4级肢体残疾的不便,但他一直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与希望。17年间,他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累计服务时间超5200小时。他还积极深入一线推广绿色优质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5.吴幼盛,男,1971年6月生,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白石小学高级教师,公益组织“诏安县蜗牛之家”创建者。吴幼盛身为一名乡村教师、一位唐氏综合征患儿的父亲,联合其他六名特殊儿童家长共同创办了公益组织“诏安县蜗牛之家”,致力于为县域内的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支持、情感关怀和社会融入平台。2019年至今,他倾注大量心血,将“蜗牛之家”打造成特殊儿童成长的温暖驿站和130余个特殊家庭互助的爱心港湾。不仅让心智障碍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让他们的家庭重燃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6.叶树正,男,1968年2月生,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银屏峰下周墩人志愿者协会会长。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赤诚,从默默无闻的行善者,到凝聚数千人爱心的旗帜。虽然家庭收入微薄,手头也不宽裕,但2009年至今,叶树正送出500多套件衣裤,帮助过47位流浪者,同时还联系多个助学队,帮助困难学生263人。他发起设立了周宁汽车站“爱心衣柜”,四处奔走募集衣物,亲手细心分类整理,让无数被骤雨困住的归途人,得以解了燃眉之急。2011年,他创建了“周宁县银屏峰下周墩人志愿者协会”,累计开展公益活动超千场,爱心捐助977人次,服务老人9800多人次。

见义勇为类

1.陈清良,男,1988年6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泉州市城管局环卫中心团支部副书记。2025年5月27日17时许,泉州丰泽区一辆土方车倒车时,因视线盲区,撞倒后面的电动车并将一对母子卷入车底。陈清良刚好下班路过,听到呼救声后,眼看倒在地上的母子就将要被土方车碾轧,他毫不犹豫地跳下自行车,冲了过去,钻进还在继续倒车的土方车底,6秒内两次穿梭车底,救下6岁儿童和被电动车压住的女士。

2.蔡国荣,男,1954年12月生,福建省石狮市祥芝美丽海岸志愿者协会副会长。2023年10月8日07时20分许,70岁的蔡国荣在六楼家中休息,看到房外一楼某店铺门口有一名陌生男子右手手持砖头、左手用手勒住一名身着校服的小女孩。见到有人行凶,住在六楼的蔡国荣来不及换掉睡衣,穿着短裤短袖和拖鞋迅速冲到了一楼救人。蔡国荣将行凶男子制服后,一直等到石狮市公安局祥芝派出所出警民警赶到现场才离开。

3.童城昌、童富元。童城昌,男,1993年9月生,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中赤镇中赤村村民。童富元,男,1970年8月生,龙岩市武平县中赤镇中赤村村民。2024年6月16日14时许,武平县中赤镇中赤村遭遇特大强降雨,河水水位上涨,附近19名村民转移至后山高处避险。20时许,突发山体滑坡。形势危急,童城昌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家的皮划艇将村民们陆续转移到安全区域,当童城昌体力透支严重无法继续救援时,童富元随即接续参与救援,至次日凌晨1时许,被困的19名村民全部获救。只要有危险存在,就会有人挺身而出。面对洪水肆虐,他们自发营救被围困的群众,诠释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

4.苏彭长,男,1969年10月生,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棠口镇棠口村残疾人联合会联络员。2024年11月15日,棠口溪千乘桥附近两名儿童溺水,苏彭长闻讯后,不顾寒冬溪水刺骨,连衣服都来不及脱,毫不犹豫跃入水中开展救援。当在救援第二个孩子时,他的体力在快速流失,但本着救人的执念,成功将孩子们都带回岸边。上岸后,他对失去意识的孩子实施急救直至恢复,便悄然离开现场。他是棠口村民口中的“热心肠”“好心人”,展现出“平民英雄”的质朴本色。

5.李志超乘务组,女,1993年3月生,中共党员,厦航乘务长。2025年5月2日MF8467航班,当天15时20分左右,乘务员在巡舱时敏锐地察觉到一名小朋友面露异样,其面部明显变得青紫,嘴唇发白,无法发声,双手抓挠喉部,身体因呼吸困难而剧烈挣扎。一旁的妈妈急得手足无措,急切告知乘务员孩子被奶片卡住气道,已无法呼吸。厦航乘务长李志超带领乘务组凭借专业的急救技能与沉着冷静的应对,在万米高空成功救助这名异物卡喉的儿童,这一英勇事迹充分展现了厦航空勤人员的专业与担当。

6.杨建华、陈洁清、陈辉春。杨建华,男,汉族,1973年8月生,群众,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浮叶村村民。陈洁清,男,汉族,1987年2月生,群众,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浮叶村村民。陈辉春,男,汉族,1990年8月生,群众,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浮叶村村民。三人偶遇两名在海边玩耍,却不慎入水的男童,来不及多想,三人完全顾不上自身安危,便先后径直冲进冰冷的海水中,奋力游到落水的两名男童身边,合力将他们成功救上岸,并迅速给两名男孩进行心肺复苏,用手连续拍打他们的肚子,让他们先吐海水出来,恢复意识。他们勇救男童的事迹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受到了广泛关注,收到了许多赞誉。

诚实守信类

1.林首水,男,1949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武陵乡红君村村民。林首水的父亲林通道是烈士刘元嵩的战友。从记事开始,林首水就常听父亲讲刘元嵩烈士的故事。为了父亲一句“战士没有家,我们要为战士扫墓”的嘱托,30多年来,林首水坚持为革命烈士刘元嵩祭扫墓碑,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烈士寻找亲人。为了一句承诺,林首水坚守了几十年,并将这份承诺传承给子孙。林家几代人信守诺言,接力守护红军墓的历程,正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典范。

2.郭防,男,1968年5月生,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扎根乡野三十载,郭防始终以“种菜如做人,半点假不得”为信条,坚守“种安全菜、卖良心菜”初心,转型绿色有机种植,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用诚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同时践行“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才是真富”的承诺,带动百余户村民增收致富,并形成“诚实守信”的乡风民风,用实际行动诠释诚实守信的价值。

3.刘丽萍,女,1979年生,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盘亭乡商会会长。浦城县盘亭乡“70后”新农人刘丽萍,放弃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以葛根为主打产品种植业,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坚持把诚信经营放在第一位,绝不让大家的利益受损,把家乡的小葛根做成了大产业。如今,在刘丽萍的带动下,盘亭乡种植葛根4000多亩,亩产4000多斤,带动20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年集体收入可达600多万,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敬业奉献类

1.刘江平,男,1977年5月生,中共党员,国网霞浦县供电公司海岛乡供电服务站配电营业工。海岛乡位于霞浦县东南海域,与霞浦县城隔海相望,进出靠乘船作为交通工具。28年光阴流转,刘江平始终扎根在海岛供电服务一线,坚持“让群众用好电”的承诺,为30平方公里西洋岛、2千个用户提供电力保障,矢志不渝地守护万家灯火,年均完成30余次保电任务,是海岛百姓心中的“守灯人”。此外,他还带领电力志愿者服务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海防官兵,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00余次,受益群众万余人次,捐赠慰问品计数万元,赠送书籍1000多本。

2.李菊元,男,1988年2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龙岩市消防救援支队曹溪路特勤站站长。18年来始终驰骋在灭火救援一线,出警5000余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600余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获“全国优秀训练标兵”“全国优秀消防救援站指挥员”“八闽消防忠诚卫士”“福建省最美消防指战员”等20余项荣誉。18年的水火淬炼,李菊元用“每战必先”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赴汤蹈火”的铮铮誓言。

3.马欢欢,女,1987年3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一级法官。她扎根司法一线13年,审理及协助办理各类案件850余件。2019年5月,组建福建省首个“背包法庭”巡回普法,先后开展巡回审判300余场次,普法宣传活动200余场次,有10余篇调研文章在全国、省、市研讨会获奖,3篇案例入选福建法院典型案例。她主动对口援疆工作,化解矛盾纠纷50余件,用温情呵护良善,书写巾帼法治担当。

4.王承玉,女,1990年2月生,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残疾人联合会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王承玉因脑瘫后遗症导致肢体障碍。然而,身体的不便并未阻挡她在残疾人事业道路上坚定前行,自2015年担任建阳区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以来,她坚守岗位长达十年,全心全意在残疾人事业领域发光发热。自2015年以来,经她手办理的残疾人证达8600多本,平均每天服务2.4名残疾人。累计走访残疾人家庭500多次;为100多户困难家庭申请托养补助20余万元,为100多名精神病患者申请服药补贴5万多元;扶持30多名残疾人创业,发放补助15万元,组织20余场就业培训助力8人就业;为20多名残疾人子女申请助学金2万多元,策划20余场文体活动,带动残疾人融入社会。

5.黄德春,男,1955年4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卫生所乡村医生。黄德春九岁便遭病魔侵袭,虽身患二级残疾,每走一步都得靠拐杖,身高只有1.45米左右,但他矢志不渝,立志悬壶济世。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回乡,为乡亲们祛除病痛。历经五十载春秋,他始终扎根岭兜村,拄着拐杖、开着代步三轮车,奔忙在为村民看病的路上。一个人,一间卫生所,撑起村里的“120”。这些年,仅代步车他就报废了3辆,拐杖磨坏了无数根,出诊行程超10万公里。他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无数乡亲解除了病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

6.林丰开,男,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美岭中学高中生物学教师。他情系农村教育,扎根山区精耕三尺讲台二十余年,以“让山里孩子享有同等教育”的信念,在办学条件艰苦、生源基础薄弱的困境中辟路前行。他创新教学方式唤醒课堂活力,以一年多坚持单程近500公里的奔波,坚守“不缺一节课”的承诺。他用21年的执着与坚韧,用爱唤醒潜能,培育100余名反哺乡村人才,书写了山区教师敬业奉献的之歌。

7.陈银龙,男,1975年4月生,中国致公党党员、漳州市政协委员,漳州市东山县新艺铁枝木偶戏传习中心主任,福建省非遗项目铁枝木偶戏的传承人。为了完成父亲的临终遗愿,不让铁枝木偶戏失传,陈银龙毅然肩负起传承重任,默默踏上30多年的公益宣传之路。他潜心钻研木偶制作工艺,将喷火变脸等元素巧妙融入铁枝木偶表演,让古老技艺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认可。除了在西埔镇大榕树下进行公益普法表演,他还在东山县电视台开设特色栏目“阿龙讲古”,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知识与文化,同时,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军营,开展木偶普法活动,每年演出400多场,累计受众超过4万人次。

8.周冬梅,女,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南平市浦城县图书馆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冬梅投身剪纸艺术四十余载,她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之中。她带领团队打造“剪花嫂”等品牌,开发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青睐的非遗文创衍生产品;对剪纸传统手工技法进行了改良,首创眼科手术剪,让剪纸图案花纹更细腻,促成浦城剪纸非遗技艺走出国门;她殚心公益,长期免费带徒授艺,带领团队获评福建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9.林旭东,男,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工勤人员。林旭东是一位在残联系统默默耕耘十余载的“老黄牛”,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温暖故事。他是24小时在线的“传信人”,及时传递各类信息;是就业路上的“搭桥人”,助力众多残疾人就业创业;更是政策解答的“暖心人”,耐心回应群众诉求。

10.黄水庆,男,1944年2月生,福建省龙岩液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龙岩,年逾八旬的企业家黄水庆,以钢铁意志锻造企业诚信,用近半生光阴凭残疾之躯书写了一曲敬业奉献之歌。作为负责人,他将一家负债累累的国企带出泥潭,从负债千万到年缴税金近300万元。因与客户的一句口头约定,他坚守20余年未提高过价格。他坚持“不裁员、不降薪”,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也未拖欠过员工一分工资,坚定不移为300多名残疾员工筑牢就业港湾。

孝老爱亲类

1.张幼琼,女,1975年3月生,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保洁员。2011年起,张幼琼的公公因脑血栓常年卧病在床;2017年4月,她的婆婆被诊断为胃癌晚期也瘫卧在床;2016年10月的一天,张幼琼的丈夫在下班途中意外发生严重车祸,从此成了植物人。为了照顾家庭、照料家人,张幼琼几乎每天都要从早忙活到深夜。但在家人面前,张幼琼从不叫苦叫累,她既是公婆和丈夫生活上的“护理员”,也是他们心灵上的“劝导员”“安慰剂”。在命运的风雨中,她以瘦小的肩膀撑起了一片天。

2.吴华内,女,水族,1978年3月生,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永兴镇永平村村民。从2002年吴华内嫁到永平村开始,23年来,她毫无怨言地照顾身患残疾智力如孩童般的姑子,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吴华内还学会了使用插秧机,尝试种植食用菌竹荪,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慢慢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吴华内说:“我相信,有大家的关心和我们的努力,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有我在的一天,有一口我吃的,就有他们吃的,我永远也不会放弃,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

3.王镛,男,1952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干部。王镛的弟弟王镇在周岁时因脑炎导致智力残疾,无法言语,视力模糊,直至9岁才学会走路,生活完全依赖他人。2004年,母亲病重,临终前将弟弟王镇托付给王镛。王镛与妻子郑重承诺:“妈,您放心吧,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绝不会亏待弟弟的!”自此,王镛夫妇全心全意地照顾弟弟,无论生活起居还是健康护理,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弟弟虽身有残疾,但在他的关爱下,生活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如今,72岁的王镛已坚守照顾残疾弟弟二十年,他的额头刻满了皱纹,头顶也添了许多白发,但这些都见证了他对弟弟深沉的爱。

4.高火明,男,1985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清市龙江街道朝阳村村民。为照顾年迈多病的双亲,高火明放弃深圳工作回到福清老家,更从公司套房搬回农村老屋,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十三年。因父母年迈无法再照顾残疾兄长,高火明接过“接力棒”,亲自照顾残疾的舅舅一家。从生病医治、家电添置、水电开销,到衣物添置、体检上药、亲自理发……他全部包揽。而面对舅舅一家因残而无力抚养孙子的窘境,高火明将舅舅的孙子视同己出,让他与自家孩子同吃同住,风雨无阻接送其上学,成为他成长中坚实的依靠。

5.朱作芝,女,1953年8月生,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芹洋乡广地村村民。2003年,朱作芝的丈夫突然双目失明,之后由于多种并发症,彻底失去自理能力,瘫痪在床。二十多年来,朱作芝的生活像是被按下了重复键,日复一日精心照料生病的丈夫,以柔弱双肩扛起家庭重担,把自己活成了丈夫的“眼睛”和“手脚”,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她用点滴付出书写孝老爱亲的动人故事,成为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榜样。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