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中央多次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部署,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研究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管理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在社会管理一些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还缺乏完备的理论支撑和整体的规划设计,特别是在如何具体实施上,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如何更好地把握方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科学有序地推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要立足国情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既有社会属性,也有政治属性,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也是政党对社会实施的执政行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问题,必然涉及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因此,研究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注意把握政治方向。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必须坚持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研究和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总体把握的一个政治原则。
要坚持推进落实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科学规划、系统设计、集中攻坚,实现整体上加强和创新。坚持推进落实社会管理格局,首先要解决工作常态化、长效化问题,不能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品,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中统筹考虑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起来谋划,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联系起来推动,把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实施,切实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能力。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办好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科学界定各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任务,形成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对社会管理领域给予必要投入,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要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个关键。要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入手,将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与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紧密对接起来,切实解决好就业、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把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困难群众身上,逐项列出每年要为群众办哪些实事好事,每年要为群众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利、医疗权利、就业权利、福利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要抓住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公平、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重大民生问题,去制定社会管理方略,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效、得到实惠。
要加强社区基础平台建设。按照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社区的功能定位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没有行政管理职能,要承担起服务管理“社会人”的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发育、完善社区功能。要重新界定社区职能,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统筹整合条与块的各类服务管理资源,全面推广扁平化、网格化、精细化服务管理模式,把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管理网络,实现管理全覆盖、服务零缝隙,把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措施落实到城乡社区、基层单位、每家每户。依托城乡社区,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形成方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和“一条龙”服务。要配齐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综治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网络。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结构,建立专兼职、专业化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队伍,不断加强培训提高,提升社工队伍素质和服务管理能力。制定鼓励“人往基层走”的政策,把富余教师、提前离岗干部等在不改变身份、待遇的情况下调剂到基层社区,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中,对基层社工给予优惠政策。强化社区工作保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新核定社区经费保障标准,切实满足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需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近期目标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中长期目标是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管理体系。要统筹当前与长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体推进,构建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系。(转自:人民网2012年5月10日,编辑:王哲)